本書為《漢畫故事》的姊妹篇。題名《畫像石鑒賞》,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畫像磚,因數(shù)量不多,沒有畫像石那樣的大幅巨制,所以既無并列,也不明列,只是在具體作品上標出。全書分作兩部分:第一為鑒(有關畫像石的文化鑒識),第二為賞(對于石刻畫像的賞析)。研究漢代的畫像石,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諸如從喪葬的制度、建筑的配置、石刻的技法,以及社會形態(tài)、宗教信仰、藝術構想等。我們所選擇的對象是畫像石的拓片,即研究帶有大型版畫意味的拓印繪畫。當然,在分析和描述具體的作品時,也會涉及以上的不同角度,但其主旨,是分析在造型藝術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達到的水平。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偉大藝術。我們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是有鑒于當時的藝術還沒有今天的分類,繪畫仍然被包括在一個巨大的綜合體中。然而它已經成熟了,很快就會分離出來,甚至脫離開刻石而去尋找別的載體。成熟的標志是:以平面為主的二維度的造型手法提高了它的表現(xiàn)力,開始描繪社會的復雜情節(jié),表現(xiàn)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huán)境等的關系,也就是發(fā)展了“關系性的律動”。在物質條件方面,紙的發(fā)明和改善,無限開闊了繪畫藝術的活動范圍,不必再局限在刻石上;而由刻石所衍生出的拓印術,又啟迪了木版畫的誕生。在藝術史上,這是由綜合應用到獨立欣賞的過程,也是由混元一體向多樣化的發(fā)展。可以說,畫像石的拓片,雖不是最初刻石的目的,但由此所拓印的紙本繪畫,卻是中國版畫藝術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