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經濟學與管制經濟學綜述
1 微觀經濟學的發(fā)展脈絡
1.1經濟學學派總體發(fā)展情況
1.2 西方微觀經濟學理論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
1.2.1消費者行為與企業(yè)行為
1.2.2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不確定性
1.2.3市場與政府規(guī)制問題
2 當前信息經濟理論的范式與評述
2.1 主流微觀信息經濟學的發(fā)展歷史簡述
2.2信息部門經濟學
2.3網絡經濟學
2.4信息社會學
2.5信息政治經濟學
3 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3.1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3.2 主流微觀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
4 信息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問題
4.1信息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問題
4.2信息經濟學中委托代理問題的博弈論分析
4.3 委托代理理論中的道德風險問題和逆向選擇問題
5 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與信號傳遞
5.1 逆向選擇:阿克洛夫與舊車市場模型(Lemons M。del)
5.2信號傳遞模型:斯彭斯勞動力市場模型
5.3斯蒂格里茨和信息經濟學一
5.3.1斯蒂格里茨的保險市場模型(1976)
5.3.2斯蒂格里茨的信貸市場配給模型(1981,1983)
5.3.3斯蒂格里茨的信息甄別模型(1976)
6 信息經濟學其他代表人物:雅克.拉豐
7 中國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及趨勢
8 管制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8.1管制的概念
8.2管制的由來
8.3管制的作用
9 管制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歷史
9.1管制經濟學理論的早期發(fā)展
9.1.1 《貝爾經濟學和管理科學雜志》的創(chuàng)立及其貢獻
9.1.2可競爭市場理論
9.2管制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9.3管制經濟學的實踐應用
9.3.1電信資費管制
9.3.2互聯(lián)互通管制
9.3.3服務質量管制
9.3.4普遍服務管制
10 管制經濟學在中國的應用和發(fā)展
10.1 中國現(xiàn)有的管制制度
10.1.1經濟性管制
10.1.2社會性管制
10.1.3反不正當競爭管制
10.2對我國管制效果的分析評價
10.2.1經濟性管制效果
10.2.2社會性管制的效果
10.2.3反不正當競爭的效果
10.3我國管制失靈的背景因素
10.3.1法律方面的因素
10.3.2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因素
10.4對未來的展望
2 互聯(lián)互通的博弈理論與管制實踐
1 概論——影響互聯(lián)互通的原因分析
1.1認識不到位的原因
1.2技術方面的原因
1.3互聯(lián)互通規(guī)定不完善的原因
1.4監(jiān)管政策不完整、不配套的原因
1.5無序價格戰(zhàn)的原因
1.6違規(guī)經營與不對等開放業(yè)務的原因
1.7 網間結算價格的原因
1.8監(jiān)管力量和手段不夠的原因
2 德國互聯(lián)互通管制政策研究
2.1德國的電信管制機構
2.2德國的互聯(lián)互通管制政策
2.2.1互聯(lián)互通政策的制定過程
2.2.2德國互聯(lián)管制的兩個時期
2.2.3互聯(lián)費用的制定與價格
3 英國電信業(yè)資費管制之啟示
3.1 資費管制方法——零售價格管制模型RPI-X
3.2互聯(lián)使用費
3.3一些啟示
4 通信網間接入費定價模型的分析與比較
4.1接入問題的提出
4.1.1接入問題的產生
4.1.2接入問題的定義
4.1.3接入費的影響因素及職能角色
4.2接人費的主流定價法
4.2.1拉姆士定價
4.2.2 有效要素定價原則(ECPR)
4.2.3 長期增量成本(LRIC)
4.3三大定價方法的分析與比較
4.3.1 成本定價
4.3.2拉姆士定價
4.3.3 ECPR定價
5 互聯(lián)網骨干網網間直聯(lián)博弈對管制政策的影響
5.1 引言
5.2直聯(lián)博弈第二階段——古諾競爭
5.2.1情景1:骨干網之間兩兩直聯(lián)
5.2.2情景2:只有骨干網i和骨干網j直聯(lián)
5.2.3 情景3:骨干網h和骨干網j只分別與骨干網i直聯(lián)
5.2.4 情景4:骨干網j和骨干網i只分別與骨干網h直聯(lián)
5.2.5 情景5:只有骨干網i和骨干網h直聯(lián)
3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電信管理制機制
4 電信資費管制理論與我國實踐
5 電信管制體制研究——有效規(guī)制體制
6 提高中國電信業(yè)競爭力的研究
7 我國電信成本函數(shù)的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