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發(fā)展中經濟的視野
本書的組織
第一章 經濟發(fā)展的理論框架
1.1 社會體制的發(fā)展
1.1.1 辯證的社會發(fā)展模型
1.1.2 歷史上的一個例子
1.1.3 馬克思和新制度主義
1.2 誘致性創(chuàng)新理論
1.2.1 誘致性技術創(chuàng)新
1.2.2 誘致性制度創(chuàng)新
1.2.3 政治市場的邏輯
1.2.4 歷史的路徑依賴
1.3 用這種理論框架觀察發(fā)展中經濟
第二章 對發(fā)展中經濟的比較研究
2.1 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化
2.1.1 人均GDP及其增長
2.1.2 產業(yè)結構變化
2.2 資本積累的結構
2.2.1 經濟增長中的資本形成和儲蓄
2.2.2 外債和通貨膨脹
2.3 人力資本積累
2.3.1 人力資本的衡量
2.3.2 教育水平的地區(qū)差異
2.4 人口、自然資源和食品
2.4.1 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2.4.2 人口增長與食品供給
第三章 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限制
3.1 經濟發(fā)展中的人口增長
3.1.1 世界人口的歷史變化
3.1.2 人口過渡
3.1.3 印度案例
3.2 人口增長的經濟理論
3.2.1 馬爾薩斯(Malthus)模型
3.2.2 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
3.3 經濟增長的資源制約理論
3.3.1 從馬爾薩斯到羅馬俱樂部
3.3.2 李嘉圖模型
3.3.3 二元經濟模型
第四章 打破自然資源限制
4.1 以科學為基礎的農業(yè)的潛力
4.2 綠色革命的透視
4.2.1 現代品種的開發(fā)和擴散
4.2.2 技術轉移的條件
4.2.3 外延式和內涵式的土地擴大
4.3 誘致性創(chuàng)新的障礙
4.3.1 非洲的問題
4.3.2 綠色革命將去向何方?
4.4 靠冗余的自然資源獲得發(fā)展
4.4.1 殖民主義和剩余輸出理論
4.4.2 原材料理論
4.4.3 荷蘭病
第五章 經濟發(fā)展中的資本積累
5.1 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
5.1.1 亞當·斯密的資本觀
5.1.2 李嘉圖的修正
5.1.3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型
5.1.4 馬克思模型和效率工資理論
5.2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發(fā)展理論和政策
5.2.1 平衡增長理論
5.2.2 哈羅德—多馬模型的應用
5.2.3 低均衡陷阱模型
5.2.4 發(fā)展理論和政策選擇
5.3 新古典生產函數和增長模型
5.3.1 生產函數的不同假設
5.3.2 索洛—斯旺模型
5.4 增長核算檢驗
5.4.1 增長核算方程
5.4.2 現代經濟增長的源泉
5.5 經濟增長類型的變化
5.5.1 增長核算的歷史延伸
5.5.2 馬克思增長類型的陷阱
第六章 技術進步的類型和源泉
6.1 馬克思與庫茲涅茨的經濟增長類型比較
6.1.1 兩種類型的程式化
6.1.2 儲蓄率、利息率和工資率趨勢
6.2 兩種增長類型的技術條件
6.2.1 工業(yè)技術體制的變化
6.2.2 需求結構的轉變
6.2.3 借用技術和馬克思類型的增長
6.3 尋求技術進步源泉
6.3.1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原因
6.3.2 學校教育和經濟增長
6.3.3 回報遞增和內生增長模型
6.3.4 熊彼特和中央計劃經濟
6.3.5 引進技術的制度條件
第七章 收入分配、貧困與環(huán)境問題
7.1 不平等和貧困
7.1.1 收入分配的概念和衡量
7.1.2 貧困的概念和衡量
7.1.3 不平等和貧困的變化模式
7.2 不平等的原因
7.2.1 要素份額的變化
7.2.2 二元經濟結構
7.2.3 農業(yè)—非農產業(yè)的收入差異
7.2.4 論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
7.3 經濟停滯和貧困
7.3.1 綠色革命的收入分配效應
7.3.2 印度尼西亞兩個村莊的比較
7.4 經濟發(fā)展中的環(huán)境問題
7.4.1 環(huán)境問題的核心
7.4.2 農村貧困和環(huán)境破壞
7.4.3 工業(yè)化和環(huán)境污染
7.4.4 降低倒U字型曲線的峰值
7.4.5 面向全球合作
第八章 市場和國家
8.1 市場和國家的經濟功能
8.1.1 競爭性市場的效率
8.1.2 市場失靈
8.1.3 政府失靈
8.1.4 經濟體制的選擇
8.2 有關保護幼稚產業(yè)的爭論
8.2.1 動態(tài)經濟中的市場失靈
8.2.2 李嘉圖和李斯特
8.2.3 李斯特陷阱
8.2.4 進口替代工業(yè)化政策
8.3 唯發(fā)展論模式的興衰
8.3.1 信息的限制和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
8.3.2 舊唯發(fā)展市場經濟的破產
8.3.3 中央計劃經濟的崩潰
8.3.4 民粹主義的陷阱
8.4 新唯發(fā)展市場經濟的興衰
8.4.1 新唯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
8.4.2 成功的源泉
8.4.3 實現趕超目標以后
8.5 市場自由主義的復興及其后果
8.5.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結構調整政策
8.5.2 拉丁美洲的周期性危機
8.5.3 東亞的金融危機
8.6 從華盛頓共識到后華盛頓共識
8.6.1 華盛頓共識的評論
8.6.2 減貧作為直接目標
8.6.3 后華盛頓協(xié)定的前景
第九章 社區(qū)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
9.1 社區(qū)的經濟功能
9.1.1 囚犯困境
9.1.2 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
9.1.3 地方公共品的供給
9.2 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村組織
9.2.1 農民主導
9.2.2 共有財產資源的管理
9.2.3 地主—佃戶關系
9.3 社區(qū)的經濟理性:菲律賓村莊的視角
9.3.1 農民的勞動雇傭
9.3.2 收入和工作分享
9.3.3 分享制度的變遷
9.3.4 社區(qū)規(guī)范的作用
9.3.5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
9.4 市場發(fā)展中的社區(qū)
9.4.1 地方化的信任和行會
9.4.2 從外包體系到分包體系
9.4.3 克服社區(qū)失靈
9.5 社區(qū)、市場和國家的最優(yōu)組合
第十章 傳統(tǒng)和現代化:總結性評論
10.1 借用技術的制度創(chuàng)新
10.2 日本的經驗
10.3 經濟現代化的多條道路
附錄A 技術進步的理論
A.1 資本—勞動比率的提高和生產函數的移動
A.2 技術變化的分 類
A.3 要素價格趨勢和要素份額的變化
A.4 誘致性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A.5 利用常規(guī)生產函數的解釋
A.6 要素份額變化的數學分析
附錄B 消除外部性時征稅等價于補貼的庇古理論
附錄C 土地產權制度選擇理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