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文物中國史》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專家、學者們合作撰寫的一部圖文并茂的著作。設定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正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年輕人或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在本書編撰過程中,我們一直在研討如何處理下列問題:首先,《文物中國史》也是一種中國通史類著作,歷史框架的完整性是必須的,例如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不應該疏漏和缺席。但是作為博物館編撰的中國史,主要特點表現在以歷史文物為切入點和鋪敘基礎。難點在于,即使是中國歷史文物藏品最豐富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即使本書還借用了許多全國范圍考古重要發(fā)現的資料,但文物相對于歷史, 總是極為殘缺的、片段的。各位作者只能在書中粗略勾勒時代背景和演變線索,然后以物質文明史為主線,利用已有的文物,盡可能舉一反三,展開描述, 以求呈現遠為宏大和復雜的歷史場景。其次, 學術界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各卷的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本書的學術基礎。正像我們在討論新版中國歷史陳列大綱時所表達的,要兼顧學術觀點的前沿性和穩(wěn)定性。對于尚在爭論的熱點問題,應該清晰地表述主要的不同論點和作者的態(tài)度,供讀者參考。但是本書的定位又使得上述表述局限于介紹性、結論性的文字,不過多進行考據和反映推理過程。相反,我們希望用生動活潑的、通俗易懂的筆調把學者思維所得向廣大非專業(yè)讀者娓娓道來。在學術與普及之間,這顯然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分寸。第三個問題是全書八卷,涉及十多位作者,前后行文的貫氣與不同風格的個性如何協調。大家經過多次討論,認為全書應該在體例和內容的基本要求方面保持整體性和一致性,而在敘事方式、語言組織等方面,針對不同時期歷史與文物的差異,鼓勵作者展現自己的才華,尋找最貼切的格調,在渾然一體中各有千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