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歷史社會學的新路線、
第一部分 基礎
第1章 卡爾·馬克思與歷史社會學
一、馬克思作為歷史社會學理論家的某些背景:從法律到全體無產階級
二、資本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結構決定論抑或歷史軌道
三、歷史人類學, 歷史社會學
結論
第2章 馬克斯·韋伯與闡釋傳統(tǒng)
一、韋伯歷史社會學的定位:從推測到分析
二、比較歷史社會學:將闡釋路徑置于背景之下
三、歷史社會學中的多因果關系
四、韋伯對歷史社會學的影響
五、一些評價問題
第3章 進化論和功能主義的歷史社會學
一、歷史社會學與關于社會的科學
二、斯賓塞:類型史學的問題
三、帕森斯:目的論歷史學和行動目的論
四、不存在發(fā)展框架的進化
第4章 《年鑒》雜志、布羅代爾與歷史社會學
一、涂爾干及其學派
二、布羅代爾與社會理論
三、古爾維奇、弗雷里和沃勒斯坦
四、布羅代爾的歷史社會學
五、結論:布羅代爾的遺產
第5章 文明復合體及其進程:埃利亞斯、尼爾森和艾森斯塔特
一、現代存在的社會和心理起源
二、習慣之比較
三、文明復合體及其分析
四、比較視野下的習慣
結論
第二部分 路徑
第6章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學與革命
一、法國大革命與歷史社會學
二、資產階級革命與生產方式
三、佩里·安德森的綜合
四、歷史唯物主義的挑戰(zhàn)
第7章 不死的理論:永不終結的現代化理論的故事
一、現代化理論的緣起
二、現代化理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簡史:解決問題卻沒有善終
三、新瓶裝舊酒: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化理論的復興
第8章 歷史地理學與歷史社會學:艱難的跋涉與空間的轉向
一、平行和分歧的學科史
二、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革新
三、對立、相遇與調和
四、過去的分量
第9章 制度史:關于種族和種姓的比較路徑
一、種族和種姓
二、種族、種姓和親屬關系的秩序
三、種族、種姓和政治關系的秩序
四、政治經濟學
結論
第10章 文化史死了(“九頭蛇”萬歲)
一、記憶和實踐中承載的過去
二、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轉向
三、完整的文化轉向
四、社會的轉向:百花齊放
結論
第11章 當思想史遭遇歷史社會學:語言學轉向之后的歷史社會學
一、比較視角下的民主與資本主義:歷史社會學的遺產
二、語言與歷史
三、話語的形成、語言行為、概念的歷史:思想史上的革命
四、政治現代性及其問題集:歐洲社會歷史的四點反思
五、歷史社會學與政治哲學之間的語言和闡釋
第12章 戰(zhàn)爭與和平系譜序論:系譜學的路徑
一、問題與概念
二、戰(zhàn)爭與和平
第13章 底層研究與后殖民史學
一、《底層研究》與印度現代史之爭
二、作為范式轉換的《底層研究》(1982-1987).、
三、《底層研究》與歷史學的重新定位
四、1988年以后的底層研究:多元路線
第三部分 主題
第14章 歷史分期的文化邏輯
一、時期的相對性
二、啟蒙運動的問題
三、自責式的歷史分期
四、懷舊式的歷史分期
五、類型式的歷史分期
結論
第15章 東方與西方:從蔑視性的兩分到不完全的解構
一、歷史模式與兩極化的觀點
二、理論化與大分裂
三、韋伯式轉向及其含糊性
四、后韋伯式的視角
第16章 近期歷史社會學中的階級與民族
一、現代主義與原始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階級與民族
三、讓國家回歸歷史社會學
四、臣屬民族與現代階級的形成
結論
第17章 現代國家的形成與統(tǒng)治的制度化
一、國家的出現:一種敘事性的鳥瞰
二、四個分析視角
第18章 議會的演變:從比較歷史的視角看集會和政治決策
一、通往議會民主政治的曲折道路
二、當代的發(fā)展情況
結論
第19章 社會運動與民主化
一、社會運動的定義
二、舊式社會運動
三、新社會運動
四、社會運動是否有利于社會的民主化
第20章 民族主義的持續(xù):現代性與民族話語
一、理論路徑概覽
二、民族主義的主要政治形態(tài)
三、民族主義的體制性發(fā)展
結論:民族主義的持續(xù)性
第21章 塑造現代民族:建筑與國家
一、現代性與民族國家
二、民族國家與建筑中的歷史主義
三、建筑與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家
四、現代主義與民族國家
結論
第22章 城市歷史社會學
一、城市歷史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二、城市的東方化:顧朗日、韋伯和芒福德
三、顧朗日與古代西方城市
四、韋伯與東方主義
五、芒福德與東方專制主義
六、東方主義之后的城市歷史社會學
第23章 歷史記憶
一、概念的歷史
二、記憶的媒介
三、場所、遺跡和紀念物
四、記憶時刻與紀念儀式
五、記憶的社會載體:教育和職業(yè)
六、歷史記憶的范式:復興、進步、衰退和危機
七、創(chuàng)傷與歷史記憶
第24章 歷史社會學中的性別與父權制
一、家庭形態(tài)
二、國家的性別化
三、父權制的轉型
結論
第25章 宗教歷史社會學:政治與現代性
一、作為克里斯瑪力量的宗教
二、教會與國家的演變
三、個人主義與新教對宗教等級體制的挑戰(zhàn)
四、宗教與世俗化
五、宗教與結社民主
六、全球化與國家宗教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