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的租界:一項歷史社會學的考察》不是一部關于漢口租界的歷史著述,更非關于漢口租界的“小說家言”,作為一篇有關漢口租界的文化“游記”或“心得”,或許更為確切。書中具體包括了:華洋分界與華洋混融、漢口租界的收回與改制等內容。 懷著這樣一種心情,筆者試圖對漢口租界作一番系統(tǒng)的探訪,本著史家“實證”的原則,全面追溯漢口租界的原委始末與發(fā)展興革的歷史過程;盡力觀察到一個真實的漢口租界。更多的時候,筆者可能是以一種文化觀光者的眼光,將聚焦點更多地投向作為“特殊文化空間”的租界。通過對漢口租界的物質文化景觀、社會生活、人口構成、社會行為、社會心態(tài)等方面的逐一探尋,力求展示租界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空間”的品行與特質,并將租界從“異質文化空間”到“邊緣文化空間”的演變過程揭示出來。通過租界這個文化個案,向讀者展示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從對立、沖突到接納、融合的互動過程。進而為今人的“文化態(tài)度”與“文化立場”提供一個歷史的范例——弱勢文化怎樣去面對一種強勢的文化,怎樣在一個強勢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個性與尊嚴,同時又不故步自封,以開放的胸襟去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在學習、適應、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完成文化強弱之間的地位轉換?;谶@樣一種趣味,《漢口的租界:一項歷史社會學的考察》描述的重點是“華”“洋”之問、中外之間復雜而多維的互動關系,以“華”“洋”關系這根主線串起漢口租界近百年的發(fā)展變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