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奧運,這是中國新聞社報道歷史上奪目的一章,實現了一個立足中國的國際性通訊社的奧運成長。直接反映為中國新聞社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是1984年中新社首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報道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奧運會報道。也是1961年報道中國首次舉辦單項世界錦標賽——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以來,中新社組織的最大規(guī)模的體育報道。更是1952年中國新聞社成立以來,所組織的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zhàn)役性報道。為海外華文媒體提供了電訊通稿、新聞圖片、網絡新聞、視頻新聞、周刊報道、專稿專電、專版特刊的全方位立體服務。2008北京奧運,在中國承諾奧運新聞開放下,中新社與世界頂級媒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適應現代新聞競爭環(huán)境,躋身世界優(yōu)秀媒體之中,面向海外華僑華人,發(fā)出19己的聲音,放出獨特的光芒。中新社的奧運敘述,希望能夠讓海外讀者感受到宏大的歷史觀照、寬闊的國際視野以及獨特的人文視角,試圖通過人類共同的價值標準與最大多數受眾取得共鳴;這種成長既烙有時代的印痕,也刻下了中新社人不斷進取、19強不息的足跡。經受了時間和奧運的檢驗,中新社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為走向新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奧運成長,反映了中新社各個團隊的成長。參加北京奧運會報道的,有采編部門包括海內外分社、影視新聞二百多人的報道團隊,總編室、海外中心八十多人的供版編輯團隊,網絡中心七十多人的奧運網絡新聞編輯團隊和《中國新聞周刊》七十多人的采編團隊。這些團隊充分發(fā)揮自身特性、優(yōu)勢,富于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精彩地呈現出了形式多樣、海外受眾易于接受的新聞產品。團隊之間所體現出來的協(xié)作精神與配合能力,更是中國新聞社難能可貴的財富,是全方位、立體發(fā)展的國際性通訊社面向未來的核心組織基礎。事實上,對于中新社的每一位報道組成員來說,這不只是一場賽事,一次國家盛事,也不只是客觀報道和理性評述,更是一次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和快速成長。他們?yōu)橹畾g呼,也為之落淚。他們踏進了歷史,記錄了歷史。因此,這種奧運成長也最終化為記者個人的成長。特別是中新社的青年記者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形成了中新社在奧運報道中獨特的報道風格。在這支以“80后”為主體的年輕的報道團隊中,青年記者以自己的成長為“鳥巢一代”的成長做出了最好的注腳。這一代人見證了中國申辦奧運的成功時刻,籌辦道路上的波折坎坷,以及北京奧運會最后的成功舉辦。他們全面記錄和見證了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的中國在奧運中的成長。他們珍貴的經歷和記憶,必將成為記者個體和整個中新社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