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2005年度“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獎”。全書是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分別從縱觀下岬村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變化、農村青年擇偶過程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各種細節(jié)、家庭財產分割過程中三種相互關聯(lián)的習俗沿革以及在彩禮上體現(xiàn)出來的巨大變化等,討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和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結論是在過去半個世紀里,農民的私人生活經歷了雙重的轉型,這一轉型的核心在于個人作為獨立主體的興起。作為一部鄉(xiāng)村民族志,該書探究了一個從未被研究過的課題——中國村民家庭生活中的個人與情感問題。閻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紀70年代在東北一個農村當了7年的農民,1989年他以人類學專家的身份再次回訪該地,并進行了長達十年多的田野調查。閻教授研究范圍很廣,從社會關系、家庭財產和贍養(yǎng)老人等比較公共的話題,到像風流韻事、兩性關系、節(jié)育和性動力等私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