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小賦駢文選》。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該書的編寫緣由,筆者想說點兒文學史知識。駢文的“駢”是“成雙成對”的意思,此指語言中的儷詞,假如一篇文章全部由(或基本上由)這種儷詞組成,它就是駢文了??梢姡壩牟皇且环N文學體裁,它是從語言的或整或散與或雙或單的角度觀照文章特點的一個詞語。由于古代駢文是在東漢時成型的,而賦體文學作品的語言又多儷詞,尤其是東漢中期以后出現的抒情小賦中儷詞更多,所以就叫了這么一個書名。實際上,駢賦是包含在駢文中的一種文體。古代駢文雖在東漢時才成立,但在其前的先秦經籍、諸子著述和楚辭漢賦中已經有不少儷句了,這正顯示了駢文的發(fā)展。兩漢是辭賦體文章的黃金時代,為了凸顯駢文與辭賦的這種聯系,同時也為了編寫文章的方便,本書就叫做《漢魏六朝小賦駢文選》了。以上講了該書所以命名的原因,以下說說駢文的發(fā)展歷程吧!按照姜書閣先生的說法,駢文“興起于東漢之初,始成于建安之際,變化于南齊永明之世沈約等人的文章聲病之論,完成于梁、陳、北齊、北周,而以徐陵、庾信所作為能造其極。自隋以至初唐,沿襲未改,其勢漸衰”(《駢文史論》第15頁)。他這里說的大都好懂,只是“變化于”之后的文字,需要作些解釋。南齊,是南朝的蕭齊;永明,是齊武帝蕭賾的年號(483—493),其時,沈約、王融、謝眺等人為使詩賦的語言更優(yōu)美,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四聲即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八病是“平頭、上尾”等詩文聲律上的毛病。由于駢文不僅講求對偶,還講究用典和聲韻,因而沈約等人的功績被姜先生注意并論述到了。駢文在魏晉南北朝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直到中唐時期,韓愈倡導古文,還有人講“文起八代之衰”,認為韓愈文章是“衰落”之后的“復興”。但就在此時的陸贄,把奏議文的駢儷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所謂的“公牘駢文”,這就算是駢文的第一次變革吧。它的第二次變革始自晚唐的李商隱,他融合了徐陵、庾信駢文和陸贄駢文的長處,適應社會動亂、世情險惡、言詞必須隱晦的時代要求,形成如他的駢文集《四六甲乙集》這樣新的駢體應世之文,從晚唐歷五代直到北宋初期的“西昆派”都是這種文章的天下。宋興七八十年以后,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掀起了第二次古文運動,以古文學家寫古文的手法寫出了清空質直、不用典故、摒絕華彩的白描駢文,稱為“宋四六”。這可以看作是駢文發(fā)展史上的第三次變革吧。到了元代,駢文大大衰落。明清的“八股文”源于“四六”,是駢文的別支,也是駢文的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