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作這部《中國文學史》,并沒有多大的野心,也不是什么“一家之言”。老實說,那些式樣的著作,如今還談不上。因為如今還不曾有過一部比較完備的中國文學史,足以指示讀者們以中國文學的整個發(fā)展的過程和整個的真實的面目的呢。中國文學自來無史,有之當自最近二三十年始。然這二三十年間所刊布的不下數(shù)十部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幾部不是肢體殘廢,或患著貧血癥的。易言之,即除了一二部外,所敘述的幾乎都有些缺憾。本來,文學史只是敘述些代表的作家與作品,不能必責其“求全求備”。但假如一部英國文學史而遺落了莎士比亞與狄更司,一部意大利文學史而遺落了但丁與鮑卡契奧,那是可以原諒的小事么?許多中國文學史卻正都是患著這個不可原諒的絕大缺憾。唐、五代的許多“變文”,金、元的幾部“諸宮調”,宋、明的無數(shù)的短篇平話,明、清的許多重要的寶卷、彈詞,有哪一部“中國文學史”曾經涉筆記載過?不必說是那些新發(fā)見的與未被人注意著的文體了,即為元、明文學的主干的戲曲與小說,以及散曲的令套,他們又何嘗曾注意及之呢?即偶然敘及之的,也只是以一二章節(jié)的篇頁,草草了之。每每都是大張旗鼓的去講河汾諸老,前后七子,以及什么桐城、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