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史上,有兩個基本問題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出現(xiàn):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性質究竟是什么?面對社會現(xiàn)象如此紛繁的多樣性,有望出現(xiàn)一種普遍理論嗎?繼對中國納人的研究之后,從對四類人類繁衍再現(xiàn)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出發(fā),作者對親屬關系人類學中以生物事實為基礎提出的幾種主要論點(摩爾根、迪爾凱姆、馮·惹奈普、列維—斯特勞斯和施奈德的觀點)進行了辯駁,并且在此嘗試重新建立親屬制度的理論框架。這一框架廓清了“文化”、“民族”、“社會”等概念,并且對自然科學研究對象和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作出了區(qū)分。蔡華對人的三重性——生物性、文化性和社會性——進行了非常清晰的區(qū)分,在依據這一區(qū)分對人類學的方法進行反思之后,他闡明了,在人類學的視角下親屬關系的屬性純粹是文化的和社會的,進而提出了一些嶄新的知識論命題。這些新命題質疑了西方的某種理性主義,而且,從整體情形觀之,這些新命題可能適用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