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為,所謂敦煌道教文學,當指藏經洞所出的與道教思想、行儀有關的全部作品。具體包括道教經典、道教行儀(實用文書)以及相關的宣教作品、道士女冠與普通信士的文學作品。它們既與敦煌的地方文化有關,同時也深受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影響,并且大多數的作品是從敦煌以外的地區(qū)傳人敦煌并得以保存的。職是之故,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敦煌所出的全部道教文獻(包括經典文獻與世俗文獻),同時參以傳世文獻,然后進行比較、歸類與分析,力求還原出漢一(趙)宋之間的道教史,特別是道教文學史的某些實相。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文學特點外,筆者還想結合道教史、社會史、藝術史、文化史等多學科的知識,以文獻考辨為中心,對敦煌道教文獻涉及的具體文學問題作全面的清理。當然,學術界談得比較透徹的論題,本人將不再涉及;而沒有涉及或談得不夠深入的地方,則是筆者重點研討的對象。有鑒于此,本書的主體內容包括七章:第一章是《從敦煌本宋文明論道經文體》。以往的道教文學研究,多是以現代文體學的范疇,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進行檢討。其實,道教經典有自己的文體分類,弄清其來源和特色,有助于我們了解道教活動的本質及其對文學形式的利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是《敦煌道教講經儀式考論》、《敦煌道教“唱導,,考》、《敦煌道教齋文愿文考》,這三章著重探討道教行儀與文學的關系。以前的敦煌文學研究,基于變文作品多與佛教相聯(lián)系的事實,對佛教方面的相關問題進行過全面的分析。實際上,道教也十分重視行儀的運用,所以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第五章是《敦煌道教之音樂文學》,這同樣也是目前敦煌學界有所忽視的課題。但是,由于相關的材料極其有限,筆者只好先進行概要性的描述;第六章為《敦煌道教之譬喻文學》。這是考慮到敦煌道典及道教在具體的弘法宣教中,對譬喻的運用較為普遍,且與佛典關系密切之緣故。對此進行檢討,可以看出當時佛、道兩教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七章是《敦煌道經小說舉隅》。先前的研究,多關注于《葉凈能詩》,本人則將視角轉向敦煌所出的道典,從中可以發(fā)現一些重要而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