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在中國有著漫長的歷史,人們發(fā)現,經過打磨的金屬表面也能呈現水面成像的效果,就將青銅表面打磨光潔,制成青銅鏡。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就有了銅鏡,至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我國有文明史以來最偉大的歷史變革時代,各種舊的制度土崩瓦解,諸子百家誕生;新的政治思潮、學術流派都源于這個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政治局面,推動了政治、軍事和文化藝術的空前發(fā)展,銅鏡鑄制技術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大踏步地前進。對后世的影響極其重大。到漢唐時,青銅鏡的鑄制技術完全得到了規(guī)范化,銅鏡制作技術達到巔峰。所謂銅鏡,大體分為鏡面、鏡背、鏡鈕、鈕座、銘帶等組成部分,另外還分內區(qū)、中區(qū)、外區(qū),即指鏡背配置紋飾的各部分。銅鏡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鐘形、桃子形等。東方銅鏡體系以中國圓形具鈕銅鏡為代表。盡管在不同時期中國銅鏡曾出現過方形鏡、花形鏡、有柄鏡,但圓形具鈕鏡一直是銅鏡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國銅鏡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