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李賀詩名鵲起,與李白、李商隱并稱“三李”。北宋初傳的《李賀集》為四卷,詩為219首,卷數與自編卷數相同,但篇目、篇數、編次略有不同。后又有五卷本,在四卷本的基礎上加《外集》一卷,收詩22首,與四卷本合計,共241首。五卷本今有汲古閣??痰谋彼熙U欽止本、董氏誦芬室及蔣氏密韻樓兩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集名為《李賀歌詩編》。又有《續(xù)古逸叢書》影印的南宋本,名為《李長吉文集》。又有鐵琴銅劍樓、《四部叢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賀歌詩編》。賀詩最早的注本為南宋吳正子的箋注本。以后,不同的注本相繼問世,相比較而言,以清人王琦注本較為完備。王琦視野開闊,其《李長吉歌詩匯解》選錄了吳正子、劉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儉、姚文燮、錢飲光、吳炎牧等諸家的評注。王琦本最大的優(yōu)點有三:一是匯集了前人精彩的點評和注釋,為后人深入研究賀詩免除了多方求索之苦;二是注釋精審,在字句發(fā)生歧義時,以求實的態(tài)度并存多解,當一些字詞無法作出準確的詮釋時,或以不確定的態(tài)度提出看法,或直言未詳;三是注意把佚詩收入集中。其中,雖有不確定者,但不輕易剔除,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近年來,王琦本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視,自《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王琦、姚文燮、方扶南三家注,中華書局1959年版)出版以后,王琦本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影響。進入20世紀以后,賀詩的新注本多有出現,其中,最有份量的當推葉蔥奇的疏注本《李賀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葉本有六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廣泛吸收了先賢的成果,以王琦本為疏注的主要依據;二是引征古籍時一一標舉書名,其中,書名相同者標出著者;三是凡遇諸本異同字時均用小字附注于下,并加以說明;四是除釋字詞外,對深奧紆曲的句子也加以闡釋;五是充分考慮今人的接受能力,用白話文作新注;六是采用撮要疏解的方法幫助讀者理解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