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加新式標點的新版古籍,是1920年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水滸傳》,標點者是汪原放。中國第一部加注釋的新版古典白話小說,是1954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水滸》,注釋校點者是張友鸞。這都是中國出版史、中國古籍整理研究史、中國古典文學整理研究史上的紀程碑。中國古籍的作者,寫作時根本沒有新式標點分段的概念,同習慣運用新式標點分段法的作者寫出來的文章必然不一樣;而千百年后的整理者,替他追加標點,替他分段,這本身就是初步的整理,經歷過來的人都知道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況且,新式標點符號的提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是一場嚴重的斗爭,情況正如魯迅所說,“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若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且介事雜文•憶劉半農君》。所以,第一次將新式標點實際用于《水滸傳》這樣一部大書,更有重大的意義。胡適說:“我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標點符號把《水滸傳》重新點讀一遍,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出版。這是用新標點來翻印舊書的第一次。我可預料汪君這部書將來一定要成為新式標點符號的實用教本,他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頒行的新式標點符號原案還要大得多?!保ā端疂G傳考證》)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預料也沒有落空。從那以后,用新標點分段法來整理翻印古籍的事業(yè),果然日益發(fā)展起來了。這部《古典編余錄》是作者父親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文集,絕大部分是他從事古典編輯工作之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