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為讀者推出一個新的欄目——“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研究”。該欄目中,本刊特約編委、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樂黛云先生的《文學人類學與》一文向讀者介紹了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緣起與發(fā)展過程,并指出借鑒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對傳統(tǒng)經典進行詮釋,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與異質文化的特點,文學人類學預示著下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彭兆榮先生則在《文學與人類學的敘事邏輯》一文中追根溯源,闡明了文學與人類學的共同旨趣,指出兩者在敘事邏輯與文本處理上存在的相似性,倡導文學與人類學的溝通,反映了當前學科整合的新趨勢。劉士林《論比詩的源流》一文不僅采用了傳統(tǒng)的文獻研究方法,還利用古代壁畫和出土文物作為旁證,以現(xiàn)代民俗為參照,體現(xiàn)了“禮失而求諸野”的精神,與文學人類學提倡的文獻、考古、田野調查“三重證據(jù)”正相吻合,是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一個精彩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