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心理學》基本上具備了以下幾大特色:第一,與國內早期和近期出版的各種醫(yī)學心理學專著比較來看,我們重構了醫(y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從人類心理與動物心理的本質差別——文化心理學探討開始,到神經心理學對人類大腦、基因與神經生化的研究,再到認知心理學對個體心理的詮釋,最后到西方傳統心理學的三大勢力(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對心理和行為的分析為止。由此,隨著學科理論體系的更加完善,從而使醫(yī)學心理學這門學科不斷走向成熟。第二,我們特別強調異常心理的哲學和文化病因學模型,將其與生物醫(yī)學模型和心理學綜合模型并列為異常心理的三大發(fā)病機制之一,提出了異常心理相對性、異常心理謎米學、異常心理意向性和異常心理哲學四要素(譜與類、質與度)等全新的醫(yī)學心理學概念和范疇。很多觀點和概念實際上是首次見于我們自己的論文和該書中,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團隊在近幾年科學研究上所取得的一些成績。也是我們這個團隊在“教學促進科研,科研為教學服務”這樣一種理念的充分體現。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強和提高了《醫(yī)學心理學》的學術分量。第三,經過我們團隊近十年教學科研、心理門診的探索,我們總結和提煉出積極認知行為治療(active cognition-behavior therapy ACBT)。ACBT是在《障礙性思維記錄表》(DTR)(貝克、拉希、蕭及埃米里,1979)的基礎上,通過對身心交互作用原理、認知——行為主義、存在——人本主義、個體建構主義與積極心理學思想的深入分析、概括得出的比較符合中國來詢者、科學有效和可操作性強的一種綜合心理治療方法。不管是對于長期從事該專業(yè)的專業(yè)人士,還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初學者,都是一把能為有心理疾患的病人解除痛苦的很好“鑰匙”。第四,從醫(yī)學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上看,由于其交叉學科的性質,因此具有寬泛的內容。但根據我們對醫(yī)學心理學的界定,其寬泛的內容仍然存在穩(wěn)定的研究范圍。首先,作為一門學科的醫(yī)學心理學,我們必須探討其學科性質,介紹其學科三要素即理論體系、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這是《醫(yī)學心理學》緒論所要解決的問題。醫(yī)學心理學是將心理學的原理運用于醫(yī)療實踐,所以必然要介紹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這是《醫(yī)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現象與人格”兩章的主要內容;同時,要研究醫(yī)學領域中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醫(yī)學心理學》“心理發(fā)展與心理衛(wèi)生”、“應激與心身健康”、“病人心理”、“關于睡眠與夢”章節(jié)做了深人的探討。最后,我們類比醫(yī)學的方法和原則,研究了心理現象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等,主要體現在“心理評估”、“異常心理”、“心理咨詢與治療”三個章節(jié)。這樣,全書共分十章,既體現醫(yī)學心理學的整個框架體系,同時每章又自成體系、各具特色。實際上讀者們通過細讀以后會發(fā)現,該著作的學術性、知識性和常識性相結合已經形成了該書的第四大特色。第五,《醫(yī)學心理學》在寫作方式上,力求可讀性和學術性并重。每章章前有內容導引、核心詞匯提示,章末附案例分析,而且這些案例大多數來自我院附屬醫(yī)院心理門診。每章、節(jié)、頁所引用的資料盡量用腳注說明,書后附錄核心詞匯中英文對照和主要參考文獻。全書圖文并茂、表格齊全,有些資料直接來自我們自己的調查統計分析。觀點新穎、邏輯清晰、資料翔實,既可用作醫(yī)學院校的教材用書,也可用做醫(yī)學心理學工作者教學和科研的參考用書,還可供廣大心理學愛好者閱讀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