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澤南(嘉慶十二年至咸豐六年,1808—1856)字仲岳,號羅山,出生于湖南湘鄉(xiāng)一個亦耕亦讀的貧民家庭。他的一生以咸豐二年(1852)為界,前后主要做了兩件大事:羅澤南首先是一個理學家。咸豐二年以前,羅澤南精研理學及經世之學,確立了對理學的信仰,終身奉為圭臬。他寫了許多著作和文章,在闡發(fā)理學著作時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并講學鄉(xiāng)里,培養(yǎng)了一大批門生弟子。羅澤南的思想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末期程朱理學和經世致用思潮發(fā)展變化的情況。 咸豐二年以后,羅澤南投筆從戎,與太平軍作戰(zhàn),對湘軍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過重要甚至關鍵的作用,成為湘軍中少有的獨當一面的大將,參與制定了多項事關全局的戰(zhàn)略決策,指揮過多場重大戰(zhàn)役,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而得以秀才的科舉功名,戰(zhàn)死疆場后被清廷特謚“忠節(jié)”。然而,羅澤南更是湘軍著名的“儒將”。據記載,曾國藩死后,一個叫謝維藩的人在挽聯(lián)中曾這樣評價湘軍的著名人物:“吾楚多武功:新寧偉節(jié),羅山邃學,益陽雄略,湘陰衡陽皆卓犖勛名,相度恢然眾賢匯?!笨梢?,在人心目里,同是儒生出身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人,與江忠源(新寧人)、胡林翼(益陽人)、左宗棠(湘陰人)、彭玉麟(衡陽人)相比,羅澤南是以“邃學”亦即精通程朱理學和經世之學為顯著特色的。確實,羅澤南在湘軍將領中學究氣味最濃,他不僅有系統(tǒng)的理學著作,始終篤信理學,而且在戎馬倥傯中仍鉆研理學不歇,著述不停,更重要的,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中,他是以其理學、經世之學思想作為指導的。沒有他1852年以前的理學、經世之學的思想,就不會有他1852年以后的實踐。正如曾國藩在《羅忠節(jié)公神道碑銘》中所說:“咸豐四五年間,公以諸生提兵破賊,屢建大勛,朝野仰嘆,以為名將。而不知其平生志事裕于學者久矣?!币虼?,剖析羅澤南的思想及其實踐,對于促進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義。就讓我們來鳥瞰一番這位“羅忠節(jié)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