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承擔了空間科學學科發(fā)展的研究工作。6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向各專業(yè)委員會布置了研究任務,包括目的、進度等,并明確了各專題報告要完成的任務,要求有專人負責組織編寫大綱,征集有關能進入專題報告的材料等。2008年10月,各個專題報告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空間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寫作大綱,其中含綜合報告和專題報告的設置等。2008年11月,形成了《空間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2008-2009)》初稿,并印發(fā)給有關專家審閱。12月5日,召開了有關專業(yè)專家會議討論初稿,除了會上修改外,各專業(yè)委員會又進行了書面修改,最終形成本報告。綜合報告分為5大部分:1.引言,對本報告進行了最精要的概括。2.國際空間科學態(tài)勢,主要論及世界空間大國、強國制訂的10-20年以上的宏大計劃,以及基本的科學目標。3.我國空間科學現(xiàn)狀,主要包括“地球空間雙星”計劃和探月計劃實施的成就,以及中俄聯(lián)合探測火星的進展。4.我國近年空間科學發(fā)展,主要論及正在實施的高能天體研究計劃、“夸父”計劃和探月二期工程,以及開展地基受控生命保障系統(tǒng)研究等。5.論述了未來年代,主要指2015年后,我國空間科學的戰(zhàn)略構想,包括空間天文學和空間物理學都要分為三階段實現(xiàn)科學目標:月球探測進入第二、三大步,即“登”、“駐”,并進行行星科學研究;要在空間站上開展安全、效能、生命保障研究和地外生命探索;要長時間在空間站上進行微重力科學實驗。專題報告分為6個: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學、月球與行星科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發(fā)展報告,最后,列出了空間科學的工程和技術支持系統(tǒng),包括:①“嫦娥一號”衛(wèi)星有效載荷在軌運行情況;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的空間科學與應用;③空間材料科學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