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教程》在編寫中突出了以下特點: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通過健身知識和方法的學習,達到鍛煉身體、增進健康的目標,是本教材選編內容的主要標準。所以,教材緊扣課程的主要目標,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fā)點,并貫穿于教材之中。為滿足大學生對體育有更多更深入了解的需要,在內容編寫中還注重了文化性,比如增加了“奧林匹克運動”的介紹。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體育鍛煉需要科學理論知識的指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材內容選編中,既精選了體育鍛煉與增進健康方面的科學原理,同時也注意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和知識。在選取和編寫這些內容時,又考慮到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興趣愛好,為學生所用,便于自學、自練。選擇性與時效性相結合。在運動項目的選編中,我們選取了目前大學生喜愛的一些運動項目進行了介紹,力求鍛煉身體的方法豐富多彩,為學生提高較大的選擇空間。同時,這些運動項目大都是在高?,F(xiàn)有場地設施條件下能夠開展的項目,可以通過學生課內外鍛煉,取得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實效。時代性與民族性相結合。在健身知識的選編中,既有現(xiàn)代體育運動科學知識的闡述,也吸收了傳統(tǒng)養(yǎng)生保健知識精華。在運動項目的選編中,既把現(xiàn)代體育運動中適合在高校開展的項目選編進去,滿足大部分男女大學生對學習這些運動項目的心理需求,同時,也選編了少量傳統(tǒng)健身項目如武術、瑜伽等,體現(xiàn)民族性。另外,教材還充分反映和體現(xiàn)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和要求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7年5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意見指出: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項身體素質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而且關系整個民族健康素質,關系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堅強意志、培養(yǎng)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發(fā)育、審美素養(yǎng)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青少年體育活動和競賽,加強體育衛(wèi)生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完善學校、社區(qū)、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和全社會珍視健康、重視體育的濃厚氛圍。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營養(yǎng)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通過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地推動青少年體育運動的發(fā)展,不斷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