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視野下的茶文化研究》講飲茶習俗的起源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個問題。目前為止的研究往往混淆茶樹的原產地與飲茶習俗的發(fā)生地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并且有把茶葉利用方法用歷史發(fā)展的線索聯系起來的傾向。第一章從民族植物學的角度考察各民族對于茶葉的不同利用方法,主張各民族針對茶樹鮮葉開發(fā)了不同的利用法,茶葉的飲用習俗是巴蜀先民開發(fā)的利用方法。在附章中批判了飲茶的神農,起源說,指出問題不是神農信仰自身,而是混淆了學術研究與精神信仰、產業(yè)包裝之間的區(qū)別,而這種現象在茶文化研究中非常普遍,解決的途徑是將學術研究的規(guī)范導入到茶文化研究中來。飲茶習俗逐漸走出四川,進人中原形成中國茶文化時正值魏晉南北朝。在中國茶史上,由于陸羽《茶經》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代以后出現了把陸羽作為茶文化起源標志的傾向,現在也往往忽視對于之前的魏晉南北朝的茶文化的研究。然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立期,中國又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世界茶史上所處的重要位置。當時所飲用的末茶現在已經失傳,因此在第二章首先介紹制茶技術和烹點方法,在論述了作為中國茶文化形成指標的茶禮、茶宴、茶果等要素以及飲茶的文化意蘊之后,著重探討了道教對于中國飲茶習俗的形成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