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讀《佛旨正源》之感言
第一章 兩種宗教的不同
漢語和英語宗教一詞的含義
通過考古發(fā)現的宗教現象的古老
原始人崇拜自然
原始祖先崇拜的產生
宗教體現人們對未知的追求
至今仍然需要對宗教準確定義
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宗教是道德
從教育角度考慮的定義
很多宗教都認為存在“神”
讓自我得到提升的佛教
兩種宗教的異同
包括這兩種宗教內容的宗教定義
兩種宗教都是因為神秘
第一種宗教由于科學的進步而變化
第二種宗教與科學并不沖突
將本不神秘的自詡為神秘就是邪教
我們有幸來到這個社會上就應該實現我們的精神完整
第二章 古印度雅利安教和土教的融合
古老的印度河文明
到處征服的雅利安人
勇敢的雅利安人對印度河文明的征服
雅利安之前印度的土教
與印度土教完全不同的雅利安宗教
因陀羅是初期吠陀時代的主神
《梨俱吠陀》中另外的主神伐樓那
可愛的閻摩
雅利安同土著神的區(qū)別是擁有人格化的神
吠陀初期雅利安宗教與印度土教已經開始融合
印度土教的祭司——沙門
吠陀時代之后雅利安諸神的褪滅
土教之神濕婆的粉墨登場
值得一提的猴神與象神
其他幾個重要之神的產生和變化
難以找回的雅利安真諦
第三章 雅利安的差別之說
雅利安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種姓
世界中其他的差別思想
種姓的原因不是在職業(yè)和部族
我們到底能否感到人之間的差別?
如何找到眼睛看不見,手摸不到的境界
牛、豬、爬蟲、蛀蟲、狗、俠的不同境界標準的比喻
用境界標準對印度四大種姓進行類比
印度存在的所謂“賤民”
道德的四個時代
黃金時代變?yōu)楹阼F時代的原因
不同境界帶來的不同認知
境界上升難,下降容易的原因
境界提升之后帶來的不同喜悅
任何人都能夠通過努力提高境界
后世佛教的“如來藏”
雅利安境界之說的意義所在
第四章 解脫就是達到知“梵”的境界
“梵”的字面的意思
當今社會理解的“梵”
難以了知的“梵”
解脫、成佛就是思想境界達到“梵”
解脫和自由的不同
解脫的基礎是要知道有高境界的存在
通過三種“梵行”實現解脫
Atman的概念在古雅利安教中的重要
多個“我”的概念
什么是“梵我合一”?
“幻”的概念
“幻”有多層之幻
無明是以“幻”為“梵”
生命的意義是快樂嗎?
無法用唯心或唯物來定義“梵”
人的兩類知識
堅定的荊軻和蘇格拉底
達到“梵”之后的力量
第五章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文化環(huán)境
第六章 釋尊出家后對苦行和禪定的否定
第七章 境界的提高—“業(yè)”的概念
第八章 境界的遺傳—輪回和地獄
第九章 釋尊的開悟—最后的思辨
第十章 佛祖的布道
后記 再看短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