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整個20世紀最受歡迎、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但她自誕生以來,只有短短百年的時光,在眾位繆斯姐妹當中,她只是最小的那位。1911年,意大利人卡努杜大聲疾呼“電影是第七藝術”時,無疑他是懷著為電影正名、將之納入正大光明的藝術殿堂的慷慨激越之情的。但是,開始的時候,電影看似熱鬧非凡、受盡世人的寵愛,骨子里卻是一位性格嬌弱、難經風雨的小青衣,若不是一路走來無數“迷影”武生為其鞍前馬后,矢志不渝地呵護,電影藝術也難會有如今的風光無限。電影的魅力在哪里呢?這在電影發(fā)展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論說者寥寥。這也難怪,從劇院走出來的電影,不是被看做戲劇的衍生品,就是被看成與馬戲雜耍無異的即時消遣。在那場發(fā)生于20世紀中葉的青年文化浪潮中,電影作為青年人的媒介代言,成了時代的沖鋒號角-從此,電影代表著燃燒的激情。電影理論家認為,身處電影院的觀眾實際上是在黑暗中流連于“白日夢”,介于現實與夢境之間的“迷幻”地帶。電影中,人們的知覺、情感、意志、思想都可以各汲所需地得到相對的滿足。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把電影說成是綜合性藝術的原因吧。電影其實是技術活。特別是到了世紀之交,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將電影帶入了想象力爆發(fā)的階段。但有人也開始定言“電影己死”,讓一呂克·戈達爾就說:“電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奔夹g與藝術之間,其實并沒有對立的關系。時代在改變,本就沒有一個定式,要求電影該怎樣,藝術該怎樣。歡愉和內省把持著我們的精神生活,而藝術提供給我們的就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電影也如此?;蛟S,更開放的心智能給予我們更為久遠的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