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偉大哲人、大思想家,王陽明的一生既輝煌燦爛又歷經坎坷,既聲名卓絕又頻遭謗議;他執(zhí)著教席又以知兵名世,是一代儒師而又戎馬倥傯。其“文治而后可以武功”,其“內圣而后得以外王”,把自主原創(chuàng)之“知行合一”的圣門宗旨貫徹落實到了極致。學術界對王陽明一生經歷之劃分,有“二段論”、“三段論”、“四段論”諸說。陽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29年,僅存世57年,不可謂壽;但流恩澤被后世,不可謂不厚。1508年,陽明于貴州龍場大悟心學之旨,在把幾千年中國思想之進程來了一大扭轉的同時,將其一生之求索作了兩分。此所謂“二段論”。日本之陽明后學尤重“龍場悟道”一段,更把龍場冠以“王學圣地”而景仰之;后進而在“二段論”之基礎上,將“貴陽三年”從中抽取出來,作一獨立之段落。貴州諸學者,無論是前賢還是時人,均把此三載細以咀嚼,復多考論,引以為豪,于是有所謂“三段論”。持“四段論”之觀點者,有見于古今史家之著,其論甚豐,恕不贅言。以此觀之,所謂四階段,皆以帝號名明:一日成化,二日弘治,三日正德,四日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