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蔬菜出口的迅速發(fā)展,中日蔬菜貿易關系日益密切,一方面,日本取代香港地區(qū)成為中國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另一方面,中國逐漸超過美國成為日本蔬菜的第一大供應商。但近年來,隨著中國蔬菜對日出口量急劇增加,日本蔬菜質量標準不斷提高。在日本市場上,蔬菜生產者之間不再是單純的價格競爭,質量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對日蔬菜出口是否能繼續(xù)保持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針對此問題,本書對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蔬菜對日出口貿易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首先系統(tǒng)地回顧了中國蔬菜對日出口貿易的發(fā)展歷程(第二章),然后從產品構成、競爭主體及市場集中度等方面描述了日本各類蔬菜進口市場的結構(第三章),在此基礎上,運用AIDS模型和Johansen協(xié)整方法分別從國際與國內兩個角度分析了中國蔬菜出口商的競爭行為(第四章、第五章),最后運用非合作博弈理論,通過建立雙寡頭競爭模型比較分析了日本政府干預對中國蔬菜出口商的競爭行為的影響(第六章、第七章)。研究結果表明:日本各類蔬菜進口市場一直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各類蔬菜的最大供給者均是中國。在日本生鮮蔬菜及暫時保藏蔬菜進口市場上,中國出口商主要采取了價格競爭,通過降價策略爭奪了更多的市場;在日本冷凍蔬菜、脫水干菜及菜用脫莢干豆進口市場上,中國出口商在維持原有的價格優(yōu)勢基礎上主要采取非價格競爭策略;在日本薯類蔬菜及蔬菜加工品進口市場上,中國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不明顯。日本政府干預將改變自由貿易條件下的均衡結果,對中國蔬菜實施緊急限制進口措施,嚴重抑制了日本居民對中國蔬菜的需求,中國出口商利潤下降;對中國蔬菜設置最小質量標準,短期內能夠起到限制進口的作用,從長期看,該措施,一方面避免了我國出口商盲目競爭越演越烈的趨勢,另一方面消除了日本居民對中國蔬菜安全問題的疑慮,為中國蔬菜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出口反而會更順利。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中國蔬菜可以單純地通過價格競爭成功地爭奪到較高的市場份額,但隨著農產品質量標準提高和質量標準的系統(tǒng)規(guī)范化,質量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yōu)勢有可能被質量上的劣勢所抵消。因此,我們需要及時了解發(fā)達國家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設定的動態(tài),對發(fā)達國家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進行科學的分析,不僅有利于做好農產品出口,同時也有利于改進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管理,為國內消費者提供更多安全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