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背景
1.1 從OPD-1到OPD-2
過程取向
確認資源
軸與軸之間的關系
焦點和治療計劃的確定
1.2 OPD工作組的目標
1.3 OPD的概念
為什么是這五個軸
軸Ⅰ:疾病體驗和治療前提
軸Ⅱ:人際關系
軸Ⅲ:沖突
軸Ⅳ:結構
軸Ⅴ:精神和心身障礙
1.4 多軸診斷的基本考慮
1.5 精神分析建構的操作化
1.6 既往心理動力性結構的操作化方法
1.7 OPD的局限性
2.OPD-1的實踐經驗和實證性發(fā)現(xiàn)
2.1 0PD-1的質量標準(Quality criteria)
2.2 軸Ⅰ:“疾病的體驗和治療前提”
2.3 軸Ⅱ:“人際關系”
2.4 軸Ⅲ:“沖突”
2.5 軸Ⅳ:“結構”
2.6 結論
3.OPD-2各軸的操作
3.1軸Ⅰ:疾病體驗和治療前提
3.1.1 引言
3.1.2 疾病體驗和治療前提
3.1.2.1 目前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
3.1.2.2 社會情境的重要性——醫(yī)患關系
3.1.2.3 人格特質
3.1.2.4 關于軸Ⅰ的相關理論架構
主觀痛苦
疾病觀念
個人資源
心理學頭腦
心理社會支持
疾病的繼發(fā)性獲益
改變的動機
3.1.2.5 0PD中關于疾病體驗和治療前提的操作化
3.1.2.6 0PD-2中對軸Ⅰ的修正
3.2 軸Ⅱ:人際關系
3.2.1 引言
3.2.2 關系體驗及其內心的組織
3.2.3 內心沖突和結構的人際關系表現(xiàn)
3.2.4 病人對移情關系是否作好準備的診斷
3.2.5 移情和現(xiàn)場情境再現(xiàn)之間的關系
3.2.6 研究關系模式的實證方法
3.2.7 0PD中關系診斷的概念
3.2.7.1 人際行為的分類
3.2.8 小結
3.3 軸Ⅲ:沖突
3.3.1 什么是沖突
經典分析性發(fā)展理論中的沖突概念
沖突和結構的關系
沖突和診斷
沖突和主導情感
3.3.2 什么驅動了個體——從動機到沖突
3.3.3 既往診斷沖突的方法
……
4.OPD-2各軸的手冊化
5.OPD訪談
6.案例:“逐出天堂”
7.焦點選擇和治療計劃
8.用OPD評估改變
9.應用領域和質量保證
10.繼續(xù)教育和研究生學習(附地址清單)
11.參考文獻
12.作者聯(lián)系方式
13.OPD工作工具
14.附加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