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有作為的記者來說,如果總以寫了多少稿來自詡,就像一個年紀大的人驕傲地說他此生已吃了多少斤糧一樣可笑。稿不在多,而在它的價值和影響。標題是什么?是誘餌。是吹向餓漢的一縷飯香,是在單身男子面前晃身而過的美女。要能勾起讀者急切的閱讀欲望。新聞是西瓜,言論就是那根瓜藤;新聞是獵物,言論就是一支獵槍;新聞是沙漠上的綠洲,言論就是溝通綠洲的地下河;新聞是愛迪生發(fā)明的電燈泡,言論是法拉第發(fā)現的磁變電原理:新聞是剪裁社會現象,言論是追尋這現象后面的本質。新聞的極品是無我,好稿敘事如“意念取物”,把一條信息交給讀者,作者卻仿佛未曾出現過。記者于無我的動機下采訪,用盡量淡化的形式寫作,卻傳遞最真實、最感人的信息。不張揚,不做作,不耍一點花架子。這種了無痕跡、淡泊而深厚的功力是最難修煉的。雖然報送單位一再說這篇稿曾受到一位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表揚,希望能入圍得獎,但評委一致認為,還是要尊重新聞規(guī)律、語言規(guī)律,當年《毛澤東選集》的編校還要請語言專家把關呢。最后,此稿還是落選。本書是作者從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聞出版署做管理官員期間擔任各種新聞獎項評委時的隨筆。這本研究筆記一一辨析作品得失,并盡量上探其源,分別歸納為采訪、寫作、原理等八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