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孫中山最親密戰(zhàn)友之一、國民黨元老派“三杰”之首的胡漢民,曾代孫中山三度行使大元帥之職,可見其受信任的程度。然而,當孫中山逝世后,這位道德學問具佳的重量級人物,受到了來自“后起之秀”蔣介石的巨大挑戰(zhàn)。胡曾坦言“書生弄軍事,終于弄不慣”,但是“即位以總統(tǒng),亦綽綽有余”(孫中山評語)的政治才華,又使他無法不走上政治舞臺去執(zhí)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推行自己的抗日、反蔣、剿共的政治主張。蔣胡關系的分合親疏,均對當時中國政局的變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與當時南京政府官員腐敗相比,胡漢民不置私產,作風儉樸,工作效率極高,在1928年至1930年擔任立法院長的兩年時間內,制定了民法、刑法、土地法和勞動法等近二十部法律,對現(xiàn)代中國社會尤其是1949年后的臺灣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被贊譽為“一個不流血的絕大社會革命”,“帶來中國社會制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