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走向“現代”的艱難歷程
二、個性品格的尋求與確立
三、“硬幣”的兩面:價值與局限
第一章 從晚清走來:現代中國文學的萌動
一、清末文學的啟蒙
二、“小說界革命”
三、譴責小說與“鴛鴦蝴蝶派”小說
四、白話文運動的興起
五、域外文學與文化的譯介
第二章 文學革命的發(fā)生
一、《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的“蓄勢”
二、文學革命的“發(fā)難”
三、同復古派的理論斗爭
四、新詩的“嘗試”與小說的“革新”
五、“問題劇”和新式散文
第三章 魯迅:思想與藝術的雙向啟蒙
一、偉大作家崛起的心路歷程
二、《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小說創(chuàng)作
三、走向獨立的文體:“雜文”的成就
四、別開生面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四章 郭沫若:情感支撐的文學世界
一、一個詩人和戲劇家的心靈史
二、《女神》:狂飆突進的自由宣言
三、歷史劇:從《三個叛逆的女性》到《屈原》
第五章 文學社團的競相發(fā)展
一、高揚現實主義:文學研究會的創(chuàng)作
二、開一代浪漫主義先河:創(chuàng)造社的創(chuàng)作
三、新月詩派與象征詩派
四、語絲社與沉鐘社
五、鄉(xiāng)土小說的崛起
第六章 閃爍于“文化戰(zhàn)國”時代的星辰
一、聞一多、徐志摩和李金發(fā)
二、郁達夫的自傳小說與張資平的情愛小說
三、“美文”運動中的周作人與朱自清
四、“獨幕劇圣手”丁西林和田漢、歐陽予倩的創(chuàng)作
第七章 左翼文學的歷史演進
一、從“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轉換
二、“左聯”的成立及其歷史成就
三、與新月派、民族主義文學等派別的話語對立
四、“魯迅風”論爭與雜文的再度繁榮
第八章 茅盾的社會剖析及其影響下的長篇小說
一、寫實風格的最初烙印
二、《子夜》:都市文學的“扛鼎之作”
三、揭露黑暗的日記體小說:《腐蝕》
四、李劫人的“風俗史”
五、沙汀與艾蕪
第九章 老舍:市民文學的集大成者
一、早期諷刺文學的“實驗”
二、《駱駝祥子》:為城市貧民“立傳
三、沉實厚重的“恨史”:《四世同堂》
四、老舍作品的“京味兒
第十章 巴金:為青春“立像
一、無政府主義和作家的“糾纏
二、《激流三部曲》:叛逆宣言與熱血文學
三、《寒夜》:風格轉變后的力作
第十一章 現代話劇文學的高峰:曹禺
一、開始即高峰:《雷雨》和《日出》
二、另一向度的探索:《原野》
三、進入藝術化境的《北京人》
第十二章 沈從文:建構人性的廟宇
一、湘西“牧歌”的滋生與流變
二、人性美的典范:《邊城》
三、長篇小說和湘西散文
第十三章 艾青及30年代詩歌大潮
一、艾青:開放的現實主義歌唱
二、田間與臧克家
三、《現代》雜志和現代詩派
四、中國詩歌會
五、后期新月詩派與殷夫的“紅色鼓動詩
第十四章 色彩紛呈的小說流派
一、“革命”加“浪漫”的小說模式
二、左翼作家的小說
三、東北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
四、新感覺派的“橫空出世
五、京派小說的堅實探索
第十五章 戰(zhàn)時文學的民族化選擇
一、“文協”和文學界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
二、延安整風運動和《講話》的出臺
三、文學的“工農兵”方向
四、在文學論爭中前行
五、“孤島文學”現象
第十六章 走向綜合與平衡的詩歌
一、“崇高的山”:七月詩派
二、“深沉的河”:穆旦為代表的西南聯大詩人群
三、解放區(qū):長篇敘事詩的空前繁榮
四、國統(tǒng)區(qū):別開生面的政治諷刺詩
第十七章 解放區(qū)文學的新面貌
一、趙樹理小說的民族化探索
二、孫犁的詩化小說
三、土改史詩:《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風驟雨》
四、“新英雄傳奇”:寫作空間的開拓
五、新歌劇的崛起:《白毛女》
六、報告文學的新發(fā)展
第十八章 國統(tǒng)區(qū)和淪陷區(qū)的意外“收獲
一、“古為今用”:歷史劇的興盛
二、走向諷刺的戲?。宏惏讐m等的創(chuàng)作
三、暴露與體驗:路翎、黃谷柳等的小說
四、張恨水、徐訐和無名氏的通俗小說
五、夏衍:現實主義的選擇
六、新“儒林外史”:《圍城》
七、奇跡:“張愛玲現象
八、梁實秋的“雅舍”散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