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戲曲的研究現(xiàn)在似乎還停留在文人著作范圍方面,對于民間戲曲注意得很是不夠。一般中國文學史或戲曲史,一談到戲曲,宋元戲文還有專章談到,到了明朝,便幾乎只談到文人著作了。、大家所重視的,常只是湯顯祖、李玉等人?!朵郊営洝返淖髡吡撼紧~用昆曲新腔來唱,文學史上也特提一筆,說這是昆曲改革的開始。但是,對于明代的民間戲曲就忽略了。換句話說,我們的目光還只是看到文人書齋里的寫作,對于舞臺上演出的、活躍的戲本是漠視的;還只是看到一些官宦和知識分子的作品,對于藝人或小市民的戲曲創(chuàng)作是不大看得起的。這樣,就不能了解到解放后一些較古老劇種改編演出的一些戲的淵源,似乎割斷了歷史的聯(lián)系,不能古為今用。例如,我們??吹降内M劇的《珍珠記》、婺劇的《槐蔭樹》、昆劇的《訪友》、徽劇的《磨房相會》、紹劇的《蘆花記》,有多少人想到這是從明代民間戲曲繼承和發(fā)展下來的呢?我們應該把戲曲史研究的范圍擴大一些了,應該把明代民間戲曲給予適當?shù)牡匚涣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