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學作為一門西方顯學,晚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被引人中國,然而其生命力之旺盛,卻在短時間內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它本來是一門關于理解和解釋的學科,因而在我國固有濃厚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tǒng)中找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力量,以致西方解釋學與中國經典解釋傳統(tǒng)的結合在我國形成一個學術浪潮。許多中國哲學史研究者希望借西方解釋學的方法來開展對中國思想史的新研究,而許多西方解釋學研究者則想借中國經典詮釋的漫長傳統(tǒng)和經驗而得以發(fā)展解釋學基本理論。但是在這種相互補充的學術進展中也出現了問題:西方解釋學概念是否就是指中國經典解釋中的解釋?顯然西方解釋學在其早期,即施萊爾馬赫及其以前時期,乃是一種如何理解和解釋的方法論的技藝學,但當解釋學發(fā)展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