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迷亂決定因素研究(英文版)》在總結既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運用跨國數(shù)據庫與分層線性統(tǒng)計模型,對“迷亂”這一概念進行實證研究,以期驗證默頓等犯罪學家就若干人口變量及經濟變量在個人與國家(或地區(qū))層面上是否可以解釋現(xiàn)今社會迷亂特別是美國社會的迷亂現(xiàn)象。由于犯罪學家對“迷亂”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與解釋各不相同,自20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他們運用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研究,以期發(fā)現(xiàn)預測個人與社會迷亂程度的關聯(lián)因素。具體而言,《社會迷亂決定因素研究(英文版)》所使用之原始數(shù)據源自1995年《歐洲與世界價值觀調查》(Europe and World Value Survey)及聯(lián)合國有關調查。在對社會迷亂理論進行系統(tǒng)理論回顧、梳理及對既往實證研究進行總結后,借助分層線性模型,系統(tǒng)研究30個主要國家及地區(qū)的人口變量及經濟變量在個人與國家層面上對社會迷亂之影響。本項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在諸多涉及個人層面的人口變量之中,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等三個主要變量為社會迷亂理論之重要預測因素。而部分與經濟有關的變量在個人和國家層面上均顯示出對社會迷亂顯著的影響。在全部自變量中,社會變遷,特別是一個國家是否曾經歷劇烈的歷史變遷,對社會迷亂的影響最甚。這項研究支持下述假設:諸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社會迷亂,社會迷亂如涂爾干所預測的那樣具有普遍性;當個人關注于物質財富上的成功而甚少關注以合理合法的手段來取得這一成功的時候,社會迷亂就會發(fā)生;美國社會迷亂的平均水平并非如默頓所預言的那么高,這或許表明“美國夢”正逐漸喪失其由金錢及物欲驅動的本性,人們的思想正在經歷一系列的“價值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