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規(guī)刑法犯罪動機與人格

犯罪動機與人格

犯罪動機與人格

定 價:¥28.00

作 者: 劉建清 著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犯罪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2035510 出版時間: 2009-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34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只有真正探索到犯罪人想從犯罪行為中得到什么時,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犯罪人與犯罪心理的本質。對犯罪動機與犯罪性人格的研究正是這一探索努力的核心組成部分。犯罪動機是激發(fā)與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部力量,包括“犯罪的動機”與“犯罪性動機”兩個層面的理解(犯罪性動機居于核心地位)。犯罪動機作為犯罪人個性傾向性因素之一,在犯罪心理結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犯罪心理學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理論與對策系統(tǒng)。本文以社會生物學之“自私傾向說”為理論假設與邏輯起點,試圖分析犯罪動機與需要體系、社會文化與個體人格之間的密切關系;其形成模式表現(xiàn)為以缺失性需要為基本內容的需要在社會文化的作用下,通過模仿、角色認同、認知選擇、自我強化及無意識等途徑現(xiàn)實性地表達為直接動力性的犯罪動機與穩(wěn)定化的犯罪性人格。動機理論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本能需要論、誘因刺激論、強化理論、認知情感理論等,它們均具有科學性的要素,是從不同維度對人類行為動機的探索與分析。本文持辯證法與協(xié)同論的動機觀點,全面性地分析犯罪動機的結構(犯罪動機因素、犯罪動機成分與犯罪動機機制三個方面)、本質與特征。相應地,犯罪動機的價值表現(xiàn)為,通過犯罪動機之核心地位與作用,犯罪心理學必然成為法律心理學以及刑事一體化之理論與實證性的重要支持領域。犯罪動機是激發(fā)與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力量。犯罪性動機則是其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它不僅存在于故意犯罪中,也存在于忘卻犯罪之外的過失犯罪中。犯罪動機由多種因素決定。人的本能與需要是犯罪動機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性來源,犯罪動機是優(yōu)勢需要在特定文化、規(guī)范作用下的直接反映。在此,以需要層次為基礎,犯罪動機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之間存在著相對優(yōu)勢關系、層階關系,并個體化地表征為具體的犯罪動機成分。其中無意識犯罪動機具有特殊性,在過失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激情犯罪與變態(tài)性犯罪及群體犯罪中存在著一定成分、一定程度的無意識犯罪動機。犯罪動機由多種機制決定。在自然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優(yōu)勢需要并不會自然地、直接地轉化為犯罪動機;需要只是犯罪動機形成的起源,雖然它們是根本性的前提,但并不是必然的結果。個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力量必然通過同化與順應的心理機制發(fā)揮著作用。犯罪動機形成的個體機制涉及意識與無意識方面:模仿機制、交換機制、壓力機制、期待機制、歸因機制以及生理神經機制、防御機制等。在多種因素與多種機制的支配下,犯罪動機具體體現(xiàn)為生理成分(以生存本能、性本能、競爭本能與勇敢本能為代表)、行為成分(以犯罪誘因力、犯罪目標定向、犯罪行為習慣為代表)、認知成分(以犯罪目標價值、犯罪合理化、犯罪自我效能感、犯罪思維模式為代表)與情緒成分(以追求快樂、避免痛苦與情緒宣泄力為代表)等四個方面。犯罪動機與犯罪性人格本質上是一致的。持續(xù)作用的犯罪動機形成犯罪性人格;犯罪動機典型地表征為犯罪性人格,是犯罪性人格的核心內容。犯罪動機并非生物基因在社會規(guī)范中的機械化表達,而是個體有意識的自我認知與情感的體現(xiàn),犯罪性人格正是個體犯罪動機在認知與情感方面穩(wěn)定性、發(fā)展性的身心組織。犯罪動機作為犯罪心理結構的重要力量,形成于犯罪行為之前。犯罪動機的存在并不必然導致犯罪行為,但沒有犯罪動機就不可能導致犯罪(對于絕大多數(shù)犯罪而言)。犯罪行為有理智型與情感型兩種類型模式,它們都具有道德、法律、人際關系、能力與特殊阻卻力量。犯罪動機的存在并不是靜態(tài)的。犯罪動機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在個體犯罪演化的不同階段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犯罪動機結構的理論基礎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犯罪動機與人格在刑事一體化的進程中為刑事偵查(偵查假說建立、識別假象、犯罪心理測試技術與犯罪心理畫像技術應用)、刑事審訊(對抗心理防衛(wèi)、預防虛假供述、分析無意識犯罪動機)與刑事審判(犯罪行為事實與犯罪動機、犯罪性人格價值的二元定罪機制)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點與對策系統(tǒng);犯罪動機及犯罪性人格的指向也直接為罪犯的矯正提供具有較強動力針對性的矯正與回歸策略(行為矯正法、精神分析法、人本主義療法、認知療法、回歸社會矯正法等)。 本書以生物-社會文化-人格的協(xié)同模式,以整體犯罪人的觀念理解犯罪動機的力量來源、結構模式、發(fā)展變化及其特殊性的表現(xiàn);以此倡導犯罪動機在刑事司法實踐中體現(xiàn)為以關注犯罪人主體因素(需要體系、目標體系、自我控制體系等)為核心的人格刑法觀念以及罪犯改造、罪犯回歸之犯罪行為人中心的理性策略。

作者簡介

  劉建清,法學博士(刑法學專業(yè)犯罪心理學方向)。現(xiàn)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心理學研究所教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犯罪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參編著作與教材有:《中國犯罪預防通鑒》、《犯罪心理學》等。在《中國監(jiān)獄學刊》、《政法論壇》、《心理科學》、《中國司法》、《政法學刊》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主要論文有:《論罪犯心理評估》、《論罪犯脫逃心理及其矯治》、《三大心理流派對犯罪心理學的影響》、《論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及其人格測評》、《虛假供述的本質分析》、《警察心理問題及其對策》、《犯罪心理學的價值范疇與方法論》等。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I
前言Ⅳ
緒論篇:自私傾向與犯罪動機
第一章 人性假設:自私傾向說
第一節(jié) 關于人性的探討
一、人性的哲學問題
二、人性的二重性
第二節(jié) 人性理論和支點
一、性善說
二、性惡說
三、善惡說
四、非善非惡說
五、自私傾向說
第二章 犯罪動機概述
第一節(jié) 犯罪動機的概念
一、犯罪性動機
二、犯罪的動機
第二節(jié) 犯罪動機理論
一、本能理論
二、需要理論
三、誘因與強化理論
四、認知理論
第三節(jié) 犯罪動機的功能與特征
一、犯罪動機的功能
二、犯罪動機的特征
第四節(jié)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
一、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聯(lián)系
二、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區(qū)別
第五節(jié) 犯罪動機的發(fā)展
一、犯罪動機形成的因素與過程
二、犯罪動機形成的階段
三、犯罪動機的演化
第三章 犯罪性人格
第一節(jié) 犯罪性人格概述
一、關于犯罪性人格的觀點
二、犯罪性人格的概念
第二節(jié) 犯罪性人格的理論
一、精神分析與犯罪性人格
二、錯誤思維模式理論
三、艾森克的犯罪性人格理論
四、人格“大五”、“大七”模型與犯罪性人格
五、認知與情感協(xié)同作用理論
第三節(jié) 犯罪性人格形成
一、社會化與犯罪性人格
二、犯罪性人格形成環(huán)節(jié)
第四節(jié) 犯罪性人格的類型
一、常態(tài)的犯罪性人格
二、變態(tài)的犯罪性人格
第五節(jié) 犯罪動機與犯罪性人格
結構篇:犯罪動機結構
第四章 犯罪動機的生物維度
第一節(jié) 犯罪動機的生物性機制
一、犯罪動機與腦中的獎賞系統(tǒng)
二、犯罪動機與喚醒系統(tǒng)
三、犯罪動機的神經機制
第二節(jié) 犯罪動機的生物性因素
一、神經介質與犯罪動機
二、激素與犯罪動機
三、邊緣系統(tǒng)與犯罪動機
四、染色體異常與犯罪動機
五、應激狀態(tài)與犯罪動機
六、本能與犯罪動機
七、氣質與犯罪動機.
第三節(jié) 犯罪動機的生物成分
一、求生本能動機與犯罪
二、性本能動機與犯罪
三、競爭本能與犯罪
四、勇敢動機與犯罪
第五章 犯罪動機的習得性維度
第一節(jié) 犯罪動機的習得性因素
一、經典條件作用與犯罪動機
二、操作性條件作用與犯罪動機
三、社會學習與犯罪動機
四、挫折與犯罪動機
第二節(jié) 犯罪動機的習得性成分
一、犯罪誘因力
二、犯罪目標定向
三、犯罪行為習慣
第三節(jié) 犯罪動機的習得性機制
一、強化機制
二、自我強化機制
三、懲罰機制
第六章 犯罪動機的認知維度
第一節(jié) 犯罪動機的認知因素
一、期望價值與犯罪動機
二、認知一致性與犯罪動機
三、歸因與犯罪動機
四、能力控制與犯罪動機
第二節(jié) 犯罪動機的認知成分
一、犯罪目標價值
二、犯罪合理化
三、犯罪自我效能感
四、犯罪思維模式
第七章 犯罪動機的情緒維度
第一節(jié) 情緒與動機
一、關于情緒的基本觀點
二、情緒與動機的聯(lián)系
……
第八章 犯罪動機的協(xié)同作用
類型篇:基本犯罪動機類型
第九章 犯罪動機與犯罪類型
第十章 無意識犯罪動機
應用篇:犯罪動機及人格的刑事司法價值
第十一章 犯罪動機及人格與刑事司法活動
第十二章 犯罪動機、人格與罪犯改造、回歸社會
結語與討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致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