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重要的理論文獻,《講話》之于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它上承革命文學和左翼文學,下啟解放區(qū)文學和新中國文學,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問題。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有關《講話》的研究就沒有中斷過,經過一代又一代理論家的闡發(fā),已經成為一種獨特而有趣的“現象”——它不僅規(guī)范、指導著新中國的文學實踐,而且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正在朝著經典化、原點化方向發(fā)展。綜觀《講話》研究的漫長歷程,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一)廣泛而深入的傳播期(1942-1949);(二)激進而曲折的學習期(1950-1976);(三)反思與批評的爭議期(1977-1989);(四)拓展與多元的發(fā)展期(1990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