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卷本《中亞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亞文明這一重大主題的首次嘗試。出版這套史書與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完全吻合,該組織一個著名的國際專家小組多年來協(xié)同合作,已經進行了有關的基礎研究,力圖向更多的公眾介紹位于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這一遼闊區(qū)域的文明史實。六卷本《中亞文明史》將揭示中亞地區(qū)從文明之初到當今時代各種文化的興盛和衰亡。該地區(qū)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馬爾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眾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專家通過此書為我們揭開了帷幕,顯示了中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從一個大的范圍講,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歐亞腹地各族人民的遷徒而形成的,遷徒的范圍從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東部的中國本土邊境?!吨衼單拿魇贰返谒木恚ㄉ希┦黾爸衼喌耐醭贰⒄问泛蛙娛率?。第四卷(下)則涉足這一廣大地區(qū)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手工藝、語言、書寫文字、文學、建筑,音樂、科學、醫(yī)學和技術。中亞腹地的大草原、沙漠和森林的邊界在公元750~1500年期間一直變化不定。起初,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和伊斯蘭文化不得不與中亞更早確立的宗教信仰相競爭,如襖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四百多年來,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其向東北方向的擴展則產生了深遠影響。在14和15世紀期間,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在阿姆河及其以北地區(qū)壓倒所有對手,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并在印度西北及印度次大陸南部地區(qū)站穩(wěn)了腳跟。歷史上因此出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時期,思想及物質文化各方面以中亞作為媒介得到交流。西方和南方、近東、伊朗世界以及印度的宗教信仰,對更遠的東方和北方地區(qū)產生了影響。與此傳播方向相反,商業(yè)、高度熟練的工藝(如制陶技術)和技術成果(如絲綢生產和木版水?。﹦t由中國傳到伊斯蘭世界,轉而傳入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