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志書目》的面世,雖姍姍來遲,仍然值得欣慰。之所以這樣說,是由于這批古籍近六十年的流藏滲透著我們文博人保護先人文獻遺產的睿智和艱辛,從一個側面可以管窺我們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 這批方志古籍能夠成規(guī)模地保存下來,要歸功于建國初主持全國文物工作的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局長鄭振鐸先生等前輩的寶藏意識和不遺余力的搜求?!?952年12月20曰由鄭振鐸、王冶秋等署名的《為收購北京舊書肆所有各省方志致文化部的報告》中寫道: 當于本年七月間,開始指定妥慎之干部三人,在北京市各舊書肆,陸續(xù)展開收購工作。五個多月來,收得各省的通志、府志、縣志、.川兒里鎮(zhèn)橋堤志等,凡五仟零五十八部,共四萬六仟四佰三十八冊,共計付款一億二仟八佰四十三萬四仟七佰圓。平均每冊約為人民幣三仟圓。市面上的一般的方志,大體己全部收凈。惟有若干規(guī)模較大的書肆,如來熏閣、修綆堂、邃雅齋、富晉書社等,所存的方志,亦不下四萬余冊,尚未著手收買。一因各書肆索價甚昂,一時不易就范;二因我局并無書庫或倉庫的設備,現收各書,均暫時堆放在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實在無法再行容納更多的數量。故暫時停止此項收購工作,擬俟將這一批方志分配給北京圖書館及文物整理委員會后,騰出地位,再進行收買來熏閣等肆的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