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它滲透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觀念和習慣。其中,佛教對人體醫(yī)學、生活保健的認識博大精深,對身心調和與健康生活的具體要求比比皆是,它們,涉及到我們日常的飲食和呼吸,涉及到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涉及到我們的情緒調節(jié),也涉及到我們精神生活的達觀和純凈……身體的病痛從何而來?心中的不滿如何疏導?精神的憤懣如何化解?健康和諧的人生如何養(yǎng)成?現(xiàn)代人生活在追逐與壓力之中,忽略著損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卻盲目地進補、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調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沒有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調和,又如何能夠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生?《慈悲祛病》從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健康誤區(qū)入手,從飲食、呼吸、生活規(guī)范、情緒調節(jié)、心靈凈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為為主線,以現(xiàn)代養(yǎng)生、日常保健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為內容,全面介紹健康生活的諸多要素,內容淺顯,簡單易行,人人可學?!丢q太教法典》說,“誰是強者?懂得限制自己的人”,老子說,“勝己者強”,孔子說,“不逾矩”,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地域,幾乎所有先哲前賢都為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總結出人生的金律:學會自律。戒律就是生活紀律和行為規(guī)范,它來源于人類的道德要求、禮儀禮法,也實踐于社會生活,通過戒律,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到和諧生活的準則,更可以領悟佛陀指示給我們的修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