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及至民國前期的中國學術,如果拋開漢學宋學之爭及新舊學之爭的成見,僅就留譽于中國學術史而有大師之稱的學者而言,那么,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等首當其沖;如果分別學科而言,那么,在哲學、史學、文學等領域內,可謂大家輩出,名垂青史。而學思獨運、稱為“一世之雄”的天才學者劉咸炘,則以其學術遺產之豐厚,識見之高遠,“堪稱20世紀中國卓立不茍的國學大師”。劉咸炘先生(1896-1932),字鑒泉,四川雙流人,自幼聰穎好學,弱冠即有著述,青年而為塾師,與友人蒙文通先生等在成都共創(chuàng)敬業(yè)學院,任哲學系主任,后聘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終生不離教席,而潛心于國學研究,登堂入室,達到國學研究的極高境地。劉咸炘先生的學術來源大致有三:一曰槐軒(劉沅),一曰實齋(章學誠),一曰西學(要在西方哲學思想),而以國學為內核,以西學為參較,縱橫發(fā)揮,相得益彰。其治學方法論,則獨創(chuàng)新宗,曰:執(zhí)兩用中,故以“多算一籌”〔②〕,而“持論每出人意表,為治漢學者所不及”。〔③〕其治學對象,“一言以蔽之,曰史”。其所謂“史學”,其旨趣在于:“此學以明事理為的,觀事理必于史,此史是廣義,非僅指紀傳編年,經亦在內。子之言理,乃從史出,周秦諸子,無非史學而已。橫說則謂之‘社會科學’,縱說則謂之‘史學’,質說、括說則謂之‘人事學’可也”。〔④〕由史學而入“社會科學”、“人事學”(即今人文學),足見劉咸炘先生所涉學術領域之廣博,幾乎遍及哲學、史學、諸子學、文獻學、文藝學、文化學、方志學、校讎目錄學、書學等領域。所著《推十書》,乃其平生論著的總集,都231種,合475卷,計600余萬言,鴻篇巨制,時所罕見。此著深入中國學術根柢,融通西方學術思想,生發(fā)文化自覺,執(zhí)兩用中,推十合一,創(chuàng)新學術,不特為民國群賢所難企及,且可謂登峰造極,一人而已。為弘揚中華文化優(yōu)秀遺產,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組織重點力量,積5年之功,精心整理《推十書(增補全本)》,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科研項目之一種。全書20冊于2009年1月由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引起海內外學術界和知識界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推動對《推十書》的研究,深入發(fā)掘“推十學”這座無盡寶藏,我們特將《推十書(增補全本)》析為數(shù)種,以類相從,相聚成編,合為類聚叢刊,以供各界研習之需。應知識界朋友的約請,我們首先選編了《道教征略》,并編輯了《〈推十書〉導讀》,作為《〈推十書〉類聚叢刊》的首批出版書目?!兜澜陶髀浴肥莿⑾虨韵壬芯康澜塘髋珊蛡鞒校到y(tǒng)整理道教經書目錄的重要著作,是當代道教研究不可或缺的必讀書。《〈推十書〉導讀》收錄了學術界研究《推十書》的主要成果,作為各界研究《推十書》的重要參考。《導讀》作者中,蒙文通、蕭蓵父、龐樸等先生,均為當代學術大家,名響學界;其他各位作者,亦大抵卓然成家,各篇并屬力作。相信《道教征略》和《導讀》諸篇,可以為各界朋友提供《推十書》研究的重要參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