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古籍/國學國學入門日本中國學史稿

日本中國學史稿

日本中國學史稿

定 價:¥50.00

作 者: 嚴紹璗 著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列國漢學史書系
標 簽: 中國文化

ISBN: 9787507734249 出版時間: 2009-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61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定名為“中國學”而不稱“漢學”,是基于我本人對“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這一學術(shù)的一種學理性的理解。本學科從20世紀70年代“復興”以來,成果豐厚,但是學術(shù)界在漢語文化中如何定義這一學科,在范疇與概念的表述上,很不一致。上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我國第一種關(guān)于這一學科研究的刊物稱為《外國研究中國》,孫越生先生主編《國外研究中國叢書》系列,名稱非常直白。我個人參與其間,主張采用“中國學”。1980年我出版的《日本中國學家》和l991年出版的《日本中國學史》都使用了“中國學”的概念。繼后,上海華東師大出版《海外中國學評論》,朱正惠先生、王曉平先生諸位在他們的著作和表述中也采用“中國學”的范疇,中國社科院何培忠先生主編《當代國外中國學研究》,我國國家圖書館的相關(guān)機構(gòu)稱為“海外中國學研究文獻中心”等等都表明,我國學界相當一部分學者,把這一學術(shù)定義為“中國學”。但是,目前我國大學中凡是涉及這一學術(shù)研究的機構(gòu),幾乎都以“漢學”命名,相應的學術(shù)會議與新聞媒體也幾乎都采用“漢學”的名稱,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這一學科研究的重要的刊物,也稱“漢學”,例如:《世界漢學》《國際漢學》和《漢學研究》等。

作者簡介

  嚴紹璗,1940年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F(xiàn)任北大教授、人文學部學術(shù)委員兼任中文系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現(xiàn)代語言與文化學院榮譽教授,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學會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兼任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國際漢語史學會學術(shù)顧問等。以《日本的中國學家》《日本中國學史》以及本書為代表,從事“日本中國學”學科史的建設。以《漢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漢籍珍本追蹤紀實》和《日藏漢籍善本書錄》等為代表,從事“國際漢籍文獻學”的建設。以上述研究為基礎,以《中日古代文學關(guān)系史稿》《中國文化在日本》《中國與東北亞文化交流志》《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日本文化——嚴紹望日本講演錄》等為代表從事比較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與文學的發(fā)生學”的學理性建構(gòu)。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編 日本傳統(tǒng)漢學的研討
第一章 日本傳統(tǒng)漢學的奠基時期
第一節(jié) 中國古典儒學的東傳
一、中國古典儒學的傳人
二、早期儒學的擴散
三、古典儒學的式微
第二節(jié)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一、中日古文化中的“神道觀”
二、“天皇”的定格與道家文化
三、皇室“三神器”與“祝紫為上”
四、10世紀時代日本宮廷的“咒文”
五、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文學中的道家思想
第三節(jié) 中國的陰陽學說與日本的上古文化
一、《易》的東傳
二、日本古代政治中的陰陽道學說
三、日本傳統(tǒng)民俗中的陰陽道
第四節(jié) 空海和尚與《文鏡秘府論》
一、空海和尚(F弘法大師)的漢學與佛學的經(jīng)歷
三、《文鏡秘府論》概說
第二章 日體傳統(tǒng)漢學的準備時期
第一節(jié) 中日禪僧的交往與宋學傳人日本
一、入宋僧俊茍
二、入宋僧圓爾辨圓
三、赴日僧蘭溪道隆
第二節(jié) 五山文化的范疇
一、禪宗“五山”的確立
二、五山漢文學
三、五山僧侶“儒佛互補”的理念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漢學的成長
一、宮廷與世俗的宋學講筵
二、宋學著作的“和點”與“和訓”
三、宋學研究著作的形成
第三章 傳統(tǒng)漢學的形成時期
第一節(jié) 林羅山與朱子學派
一、藤原惺窩——朱子學的篙矢
二、林羅山及其學術(shù)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jié) 中江藤樹與陽明學派
一、了庵桂悟與王陽明的會見
二、中江藤樹與陽明學的基本特征
三、大鹽平八郎及其領導的民眾起義
第三節(jié) 伊藤仁齋與古義學派
一、山鹿素行與古學派的濫觴
二、伊藤仁齋與古義學學派的特征
第四節(jié) 荻生徂徠與古文辭學學派
一、荻生徂徠與“古文辭學”的內(nèi)含
二、清代學者對荻生徂徠著作的評價
第二編 日本中國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與成型形態(tài)研討
第四章 日本中國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一)
第一節(jié) 日本近代文化運動的發(fā)生
一、明治維新肇始中傳統(tǒng)漢學觀念的意義
二、日本近代文化運動的基本形態(tài)
三、近代化觀念的社會文導入
第二節(jié) 維新派學者對傳統(tǒng)漢學的批判
一、西周的功利主義價值現(xiàn)
二、津田真道的實學論
三、中江兆民的文化創(chuàng)新說
四、福澤渝吉的文明史觀
五、“脫亞論”的形成與“一元論中國觀”的破產(chǎn)
第三節(jié) 維新的多極目標與日本儒學的復蘇
一、維新中的多極目標
二、《教學大旨》的頒發(fā)與維新學者的轉(zhuǎn)向
三、日本儒學與國粹主義的合流
四、明治儒學的復蘇
第五章 日本中國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二)
第一節(jié) 歐洲人文學術(shù)與日本中國學創(chuàng)始者們的關(guān)聯(lián)
第二節(jié) 歐洲中國觀的萌發(fā)與人文主義色彩
一、喬安·巴羅勞斯的《第三十年史》
二、朱安·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
第二節(jié) 17-18世紀歐洲基督教文明觀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沖突及其自身的嬗變
一、馬坦奧·里奇神父——歐洲中國學之父
二、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在中國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三、在華傳教士中國觀的變異——理性萌芽的產(chǎn)生
第四節(jié) 歐洲中國觀中的理性主義與它的二律背反
一、歐洲中國觀中理性主義產(chǎn)生的文化語境
二、歐洲中國觀中理性主義的先驅(qū)笛卡爾與培爾
三、萊布尼茨與沃爾夫的中國觀——德國啟蒙主義的理性要求
四、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激情——法國啟蒙主義的理性要求
五、理性主義中國觀的二律背反
第五節(jié) 歐洲中國觀的近代主義與它向西方中心主義的蛻變
一、孟德斯鳩對中華文明的質(zhì)疑
二、盧梭的“中國文明否定論”
三、亞當·斯密的“中國發(fā)展停滯論”
四、德國古典哲學家的中國觀——由近代主義向西方中心主義的橋梁
五、近代主義中國觀向西方中心主義中國觀蛻變的實質(zhì)
第六章 日本中國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三)
第一節(jié) 中國甲骨文字的發(fā)現(xiàn)與近代日本中國學的形成
一、內(nèi)藤湖南——世界上第一個親見甲骨文的外國文人
二、甲骨文字傳人日本與林泰輔的研究
三、羅振玉、王國維的東渡與在日本的甲骨文字研究
四、王國維古史研究“二重證據(jù)法”與對日本中國學家的啟示
第二節(jié) 中國敦煌文物的發(fā)現(xiàn)與近代日本中國學的形成
一、日本中國學界最早獲知的敦煌信息
二、日本早期“敦煌學”的形成
三、日本“敦煌學”與原典解釋學派
第七章 日本中國學的形成(一)
第一節(jié) 西田哲學體系與日本傳統(tǒng)漢學的終結(jié)
一、西田幾多郎的哲學體系
二、“西田哲學”對“傳統(tǒng)漢學”的意義
第二節(jié) “中國哲學研究”學科的發(fā)生
第三節(jié) 早期的“官學體制學派”及井上哲次郎的學術(shù)
一、井上哲次郎與《教育敕語衍義》
二、井上哲次郎的國民道德論——忠孝一致的綜合家族制
三、“東亞學術(shù)會”的《趣意書》
第四節(jié) “私學體系學派”的先驅(qū)者和奠基者的學術(shù)
一、松本文三郎與《支那哲學史》
……
第三編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中國學學派研討
第四編 日本中國學發(fā)展中“變異”狀態(tài)研討
第五編 日本中國學戰(zhàn)后狀態(tài)綜述研討
附錄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