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第一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一、中國古代的學習思想
(一)關于“學習”本質認識的思想
(二)關于學習作用的思想
(三)關于學習規(guī)律的探索
二、教育學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
(一)教育學中的學習理論
(二)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學習理論
(一)對幾種流行的關于“學習”定義的評價認識
(二)從哲學角度認識“學習”的本質
(三)“學習”理論的意義
第二章 學習型社會理論與時代意義
一、學習型社會概念的來源、本質和特征
(一)學習型社會概念的采源和發(fā)展過程
(二)學習型社會概念的實質和特征
二、學習型社會思想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學習型社會思想的理論意義
(二)學習型社會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章 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特征和學習觀念變革
一、大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特征
(一)學習環(huán)境、條件對學習的作用
(二)學習者處理與學習環(huán)境關系的指導原則
(三)大學學習環(huán)境及其特點
(四)充分利用大學環(huán)境的有利條件
二、當代大學生學習觀念的變革
(一)從“知識、技能學習”觀念轉化為“素質、能力學習”觀念
(二)從“變化、仿效學習”觀念轉化為“發(fā)展、選擇學習”觀念
(三)從“被動學習”觀念轉化為“自主學習”觀念
(四)從“功利學習”觀念轉化為“責任學習”觀念
(五)從“盲目學習”觀念轉化為“學會學習”觀念
(六)從“學校學習”觀念延伸到“終身學習”觀念
(七)從純粹的“個體學習”觀念拓寬為“社會學習”觀念
(八)從單純的“書本學習”觀念擴展為“實踐學習”觀念
(九)從注重“向權威學習”同時注重“向群眾學習”的觀念
(十)從“重復性學習”觀念升華為“創(chuàng)新性學習”觀念
第四章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動力
一、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
(一)興趣與大學生的學習
(二)情感與大學生的學習
(三) 意志與大學生的學習
(四) 性格與大學生的學習
二、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和學習道德觀
(一) 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的學習價值觀
(二) 當代大學生應當樹立的學習價值觀
(三)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道德觀
第五章 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能力和知識結構
一、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內容和結構
(一)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素質
(二) 當代大學生的求實素質
(三) 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素質
(四) 當代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
二、當代大學生的能力結構
(一) 能力的實質及其分類
(二) 當代大學生能力結構內容及其特點
三、當代大學生知識建構原則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知識的類型、特點和功能
(二) 大學生知識建構的基本原則
(三) 大學生知識建構方面問題及克服途徑
第六章 學習的基本過程、規(guī)律和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
一、學習的基本過程
(一) 學習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
(二) 知識向素質、能力的轉化及其條件
二、學習規(guī)律的特點、作用及其具體內容
(一) 學習規(guī)律的特點及其作用
(二) 學習的特點與規(guī)律
三、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一) 學習的重復性、創(chuàng)造性及其相互關系
(二) 現(xiàn)代大學生要自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七章 大學生學習途徑和方法(一)
一、學習方法的特點和作用
(一) 學習方法及其特點
(二) 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三) 自覺掌握和創(chuàng)造科學的學習方法
(四) 努力克服學習方法認識方面的誤區(qū)
二、大學生學習的普遍方法
(一) 基礎學習法
(二) 概念學習法
(三) 重復學習法
(四) 質疑學習法
(五) 分解學習法
(六) 聯(lián)想學習法
(七) 比較學習法
(八) 聚焦學習法
(九) 求師學習法
(十) 交友討論學習法
(十一) 觀察學習法
第八章大學生學習途徑和方法(二)
一、大學生的記憶、理解和應用學習方法
(一)記憶的實質和記憶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的實質和理解的基本步驟、方法
(三)應用的實質及其基本方法
二、大學生在校學習方法
(一)大學生課前預習學習方法
(二) 大學生課堂聽課學習方法
(三) 大學生復習學習方法
(四) 大學生實驗課學習方法
(五) 大學生實習中的學習方法
(六) 大學生科研活動中的學習方法
第九章 國外學習理論與大學生的學習方法
一、國外學習理論
(一) 國外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
(二)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理論中的學習思想
(三) 《學無止境》中的創(chuàng)新學習思想
(四) 《學習的革命》中的學習思想
二、國外大學生的學習方法
(一) 哈佛大學的教學特點
(二) 具備學習力——哈佛的基本精神
(三) 哈佛人=學會學習的人
(四) 創(chuàng)造是哈佛人學習力的最高境界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