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fā)展

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fā)展

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fā)展

定 價:¥63.00

作 者: 蔣廣學 主編
出版社: 南京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ISBN: 9787305067952 出版時間: 2010-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81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fā)展》是對匡亞明所倡導的“多學科綜合與交叉發(fā)展的中國思想史”研究范式的首次全面闡發(fā)。中國古人講究立德、立功、立言的統(tǒng)一,這一“內圣外王”的核心思想,貫穿于經(jīng)學、天學、兵學、史學、人生哲學、文學藝術、百工與醫(yī)農(nóng)等學科之中,自漢以后,而形成了“《易》為經(jīng)首,子隨經(jīng)末”的學術結構。《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fā)展》以200卷《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內容為依托,并廣泛吸收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從不同學科的主要理論(或研究方法)與人學思想的交叉發(fā)展中,探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軌跡,以及隨著東傳的西學與近代改良、革命、文化思潮的交互作用,在何者為人以及如何做人的問題上,不斷地向近代轉型。這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作者簡介

暫缺《古代百科學術與中國思想的發(fā)展》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取義:中國經(jīng)學思想史中的詮釋傳統(tǒng)
引言
一、“取義”的傳統(tǒng)
(一) “君子之學”與“取義”傳統(tǒng)
(二) 孔子的“取義”與“六經(jīng)”的形成
二、“大義”的建構
(一) “六經(jīng)”的意義體系
(二) “天人之道”與標舉“大義”
三、“通義”與“正義”
(一) “廣學”與章句之弊
(二) “通義”與經(jīng)學統(tǒng)一
四、“本義”與“新義”
(一) 唐宋新儒學與新經(jīng)學的開創(chuàng)
(二) 經(jīng)學與道德實踐
五、考證“字義”
(一) 考據(jù)方法的自覺
(二) 漢學的突破
(三) 余論
第二章 古代天學的發(fā)展與其對王道及其哲學觀念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陳美東楊文衡
引言
一、先秦時期的天學
(一)三代之前中華祖先的天文觀念
(二)夏、商、周三代的天文歷法
二、秦漢至明朝前期的天學
(一)歷法思想
(二)關于宇宙和天地結構的思想
(三)宇宙神創(chuàng)說
(四)宇宙膨脹說
(五)星表、星圖和渾象及其他
三、明朝后期至清末的天文學及本章小結
(一)西方天文學的傳入
(二)傳統(tǒng)天文學思想的延續(xù)
(三)王錫闡與《曉庵新法》
(四)本章小結
第三章 從禮、法關系的演變看中國治國理念的發(fā)展南京大學法學院張仁善
引言
一、禮與法的源起及功能定位——“惟德是輔”治國理念的萌芽
(一)“禮”最初形成于人際交往活動中
(二)上古“禮儀”的變遷與周代宗法禮制的確立
(三)法(刑)由源于對外兵事及其向內治的歷史演變
二、禮與法關系的緊張——治國理念的探索
(一)儒家的“禮治主義”與法家的“法治主義
(二)儒、法治國理念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滲透
三、禮與法的調和——“王霸雜用”治國理念的確立
(一) 儒學在漢代的復興與獨尊儒術政策的確立
(二) “陽儒陰法”的統(tǒng)治策略
(三) 法律的儒學化同時意味著專制主義的加強
四、禮法與禮教的融合——“禮教”治國思想的成熟
(一) 從禮法融合向禮法與禮教融合的發(fā)展
(二) 理學向禮教方向的深透
(三) 理學向禮法制度方向的伸展
五、禮與法的分離——傳統(tǒng)治國理念的近代轉型
(一) 社會轉型特別是西學東漸催生了近代法律意識
(二) 修法派著意摒棄“禮治”觀念
(三) 以法治代替禮治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六、主編的討論
第四章 “止戈為武”的戰(zhàn)爭觀與華夏文明國家的形成及鞏固軍事科學院戰(zhàn)爭理論研究部范中義、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引言
一、追求和平——“止戈為武”的宗旨
(一) “止戈為武”的明確提出及其深刻含義
(二) “止戈為武”是中華民族一貫遵循的戰(zhàn)爭觀念
(三) “止戈為武”是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基本特征決定的
二、除戎器,戒不虞——“止戈為武”的保障
(一) 先秦諸子的備戰(zhàn)思想
(二) 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對先秦諸子備戰(zhàn)思想的繼承
(三) 歷史上突出的備戰(zhàn)實例
三、天下大一統(tǒng)——“止戈為武”的神圣目標
(一) “不得已而戰(zhàn)”是“止戈為武”的一般規(guī)律
(二) “尊王攘夷”是古代“止戈為武”的重要內容
四、仁者無敵——“止戈為武”、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因素
(一) 仁戰(zhàn)乃是取勝的決定因素
(二) 民心“豫”,既是戰(zhàn)而勝之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五、主編的討論
第五章 歷史學的“資治”功能與存亡興替系于民思想的發(fā)展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引言
一、“史”起于國家存亡興替,作于史家的憂患意識
(一) 史之用在于“資治
(二) 君子憂世而有史作
(三) 史著的中心是探求存亡興替之道
二、存亡興替系于民的歷史思想
(一) 君道及官箴問題
(二) 民生問題
(三) 民族矛盾及民族融合問題
(四) 儒學的發(fā)展及其國民素質教育問題
三、史家批判理性的不斷升華
(一) 史才三長而重在“通識
(二) 史學家批判理性的歷史演變
四、主編的討論
第六章 儒釋道的人生哲學與中國知識階層的精神世界南京大學思想家研究中心傅新毅
引言
(一)、早期思想家對人生哲學的論述
(一) 孔子對士階層的定“格
(二) 性善論、性惡論是早期儒家人生哲學的兩個支點
(三) 道家“冥合”自然的人性論
……
第七章 古代文學的演變與中國“人學”思想的發(fā)展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第八章 古代“格數(shù)學”的發(fā)展與中國科學理性的逐步提升南京大學哲學系
第九章 中國新學科的創(chuàng)建與傳統(tǒng)“人學”思想的現(xiàn)代轉型
第十章 在“《易》為經(jīng)首,子隨經(jīng)末”結構中發(fā)展的古代思想史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參考書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