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探索》自2007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以來,一直每年出版兩輯,每輯理論卷、作品卷各一冊。由于出版的間隔較大,版面容量有限,一些時效性強的話題很難展開及時的討論,不少很有學術品位的稿件也只能割舍。編輯部一直有擴版的想法,讀者也有這方面的呼吁。最近在天問文化傳播機構的支持下,《詩探索》擴版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了。從2010年起,《詩探索》每年出版4輯,每輯仍為“理論卷”、“作品卷”各一冊。擴版以后的《詩探索》,增強了時效性,為開辟新的欄目,尋找新的話題,密切關注當下詩人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家的動態(tài),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們希望擴版以后的《詩探索》,既關注詩歌歷史又關注詩歌現場,既提倡學術性又提倡公共性,既注重經典性又注重先鋒性,以新的面貌為詩人、詩評家和詩歌界提供一個對話、‘交鋒和反思的平臺。在創(chuàng)刊三十年到來之際,今年的《詩探索》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詩探索·天問中國新詩會所”的創(chuàng)立,為《詩探索》增加了新的有生力量,我們相信,在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會為中國詩歌做出更多的貢獻。本期作品卷在詩歌作品與詩人研究的選擇上,更注重了當前創(chuàng)作力旺盛,充滿活力與銳氣的詩人,他們的組成也相對年輕化了。在“詩壇峰會”一欄中,甘肅詩人郭曉琦和江西女詩人林莉,都是近幾年涌現的詩歌新銳。青年詩人老了的詩歌《四兄弟》,在口語化寫作傳統中的發(fā)展,很值得我們關注。前輩詩人袁可嘉先生和邵洵美先生作品的再讀,一定也會為我們帶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