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問世后,仿作迭出,書肆暴富,但多仿其形式而無甚內涵,思想、藝術水平與蒲翁相去甚遠,直到1884年上海的《畫報:》連載《后聊齋》開始,此風陡轉。王韜(1828-1897年),近代中國很有影響的改良主義思想先驅,也是近代文壇的一位大師。據他的《瞍因老民自傳》所列的著作目錄達三十六種之多。著述如此宏富且內容廣博,在近代文學史上絕不多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贊王韜的《后聊齋》“筆致純?yōu)椤读凝S》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而王韜希望變法圖強,“取西方之長,補我之短”,他提出變法口號,比后來的康、梁早二十年。這都可以見出他在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無論是蒲松齡的《聊齋》還是王韜《后聊齋》,他們的語言,對于今天的讀者均構成了別無二致的閱讀障礙,同樣阻礙著今人順利地解讀他們的作品,這對于他們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都是實實在在的損失。惟其如此,才會有多種《聊齋》的白話選本暢行于世。由于種種原因,《后聊齋))還沒有被廣大讀者所了解。甚至還身處“盲區(qū)”,因此,把《后聊齋》依據“信.達、雅”的標準,用流暢、優(yōu)美的現代漢語翻譯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以至能夠讀懂.欣賞《后聊齋》這部《聊齋》眾多續(xù)書中的佼佼者,實在是一樁大有可為的善事。描寫男歡女愛的篇什,在《后聊齋》中占有相當的比重。這里有從蒲翁那里一脈相承的花妖狐魅的故事,也有對充滿歌舞聲色的現實生活場景的描摹。魯迅先生說它“鬼狐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就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它與《聊齋》在題材、風貌方面因作者、時代的不同而呈現出的差異。王韜曾兩度長期居住在上海這個后來被稱為“十里洋場”、“東方巴黎”的浮華之地,非常熟悉這里的生活,尤其是他第二次長居滬上寫作《后聊齋》時,已經飽經憂患,心萌退志,常以狹邪之游釋憤消憂,與歌妓舞女交往甚多。他在部分作品中確實表現、反映了妓女悲慘的生活境遇,并對她們的不幸遭際表達了真切的同情。在書中,無論是鬼狐故事還是折射出現實生活光影聲息的作品,男女戀情大都寫得曲折動人,頗有蒲翁風致,有些還反映了封建制度造成的婚戀悲劇?!逗罅凝S》盡管不能與堪稱中國古代文言小說巔峰之作的((聊齋志異))比肩,但它在努力反映現實生活關注民生疾苦的思想前提下,同樣注重文本意義上的表達,筆法細膩,韻致綿綿,詞彩清美,構思奇幻,幽幽蕩漾著含蓄婉約的情致。作者在《自序1》中所稱的“墨瀋淋漓,時與淚痕狼藉相間”,確買能被我們真切體察、感悟到,而書中為數不少的詩詞文賦,更為作品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