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732-789) 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壇城西南窯村(今屬江蘇)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年少時拜蕭穎士為師,為蕭門弟子之冠。官至容管經略使,著有政聲。貞元五年(789年),上表辭官歸隱,在返鄉(xiāng)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明萬歷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親自題立“詩伯夜臺”墓碑。戴叔倫的詩,體裁形式多樣,題材內容也十分豐富。 本書初稿為作者碩士論文的附錄,撰寫于1984年,后經增訂成書。戴叔倫詩集至宋元間已散佚,今傳之本以明銅活字本唐人詩集為最早,蓋為明人所輯,其中可靠作品極少。后出的各種叢書、總集沿襲其誤,訛入大量偽作。胡震亨編《唐音統(tǒng)簽》發(fā)現(xiàn)戴集混入元代丁鶴年、明代劉崧詩,遂加以考證,刪除偽作。《全唐詩》本搜輯戴詩最多,達三○四首,然未吸取胡震亨考證成果,復明本竄濫舊觀。本書鑒于戴集竄偽情況之復雜,比勘今傳各本,廣考唐宋元總集、選集,在岑仲勉、傅璇琮、富壽蓀諸先生的考證成果上,續(xù)考出混入戴集的部分唐至明人作品,從而論定偽作56首,見于唐宋元文獻的可信之作148首,真?zhèn)坞y以斷定之作60首。根據這一甄別結果,本書將現(xiàn)傳戴叔倫作品厘為編年、不編年、備考、偽作四卷,并對前兩卷做了文字??薄⒄Z詞訓釋、本事及寫作年月考證,將詩中涉及的典故、人物、典章制度和歷史背景作了細致的注釋和考述。此次重版修訂,吸取了后來學者的考證結果,調整了詩篇的次序并增補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