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宗教神霧中逐漸步出的中華先民的原初情感,經由孔子,流轉為人倫日用的道德情感。20世紀90年代,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等先儒文獻重見天日,使性情論思想第一次向世人揭開了自己的早期神秘面紗。嗣后經由茍子到漢代以后,性情論從性、情相生相因逐步流轉為性、情二元對應或對立的狀態(tài)。而宇宙陰陽論、佛學、理學和西方哲學也以直接的或頗為曲折的方式影響于性情論思想的演變或詮釋過程中。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圍繞性情論話題展開的思考,一方面以“情”激活了傳統(tǒng)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一方面又十分警惕非理性的情、欲可能走向自由無限性的傾向?!吨袊郧檎撌贰诽貏e拈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先秦與秦漢以后性情論的基本形態(tài).嘗試對它們作一學術流變史的會通貫釋。這種努力可能有助于促動學者重新檢視傳統(tǒng)人性論內部結構的變化,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倫理基礎重新定位,并包孕了平衡當代新儒家學者過度集中在心、性等概念上的詮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