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箋作為文學作品的載體,源自古代詩人風雅的唱和之需。令人千年吟詠不絕的“薛濤箋”緣于詩人“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剩之,乃命匠人狹小為之?!彼栽娙死钌屉[說:“浣花箋紙?zhí)一ㄉ?,好好題詞詠玉鉤?!边@個富有詩意的造物故事在當時就使蜀中才子亦步亦趨,以此作為書寫詩文的時尚,自唐以來,用箋更盛,無數(shù)文人將詩詞華章付之于箋,或競相仿制,或自創(chuàng)新箋。在他們心目中“名得只從嘉郡樹,樣傳仍自薛濤時”。(宋人石介詩《燕脂板浣花箋寄合州徐文職方》)這種從文學創(chuàng)作而延伸到文字表達載體對象的追求,實為中國文壇獨特的一景。在某種意義上,彩箋也成為部分文學家詩文創(chuàng)作的物質條件之一了。在歷史上,這兩者之間的互動對制箋也曾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霸姽{”之謂既是一種功能的表述,也是一種文學意境的追尋。我們從許多彩箋的圖案與圖畫的設計中可明顯地體會到文學元素的投影,甚至可以看到直接以文學作品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箋紙。因此,當我們回望古代的文人們在寫詩賦文時將彩箋作為特定的寫作情境,我們有理由想像:繽紛的彩箋既承接了詩人墨客的傾訴,也撥動了他們靈感的情思。如果要窺知文學的箋中鏡像,梁穎先生所精選的這部圖錄將向我們一一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