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相與正義的熱愛促成了羽戈的歷史之旅。他不是歷史科班出身,對歷史哲學從不感冒。他更習慣從常識、常理和常情入手,像一條明察秋毫的獵犬,一個鍥而不舍的偵探,埋首故紙堆中,穿行霧靄深處,小心翼翼分析、存疑,推理,求證,剝繭抽絲,步步為營,一點一點逼近他所追尋的被九重火漆包藏的真相與正義。對真相與正義的追逐,并未減損他對歷史的溫情與摯愛。在羽戈筆下,近世人物絕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機生命。盡管作者的歷史敘事秉持一種中立、冷靜的風格,在此背后,卻處處可見書寫的激情、熱切、虔誠。張佩綸們的感情有多么纏綿,作者的筆調就有多么悱惻;譚嗣同們的義舉有多么壯烈,作者的筆調就有多么決絕。從文本的清理走向歷史現(xiàn)場的打掃,再從歷史現(xiàn)場的審視回到對文本的質疑,歷史研究的這兩條路徑阡陌縱橫,貫穿了此書。依循作者的指引,我們得以看見:張佩綸與李鴻章女兒的結縭純... (展開全部) 對真相與正義的熱愛促成了羽戈的歷史之旅。他不是歷史科班出身,對歷史哲學從不感冒。他更習慣從常識、常理和常情入手,像一條明察秋毫的獵犬,一個鍥而不舍的偵探,埋首故紙堆中,穿行霧靄深處,小心翼翼分析、存疑,推理,求證,剝繭抽絲,步步為營,一點一點逼近他所追尋的被九重火漆包藏的真相與正義。對真相與正義的追逐,并未減損他對歷史的溫情與摯愛。在羽戈筆下,近世人物絕非冷若冰霜的待解剖物,而是活色生香的有機生命。盡管作者的歷史敘事秉持一種中立、冷靜的風格,在此背后,卻處處可見書寫的激情、熱切、虔誠。張佩綸們的感情有多么纏綿,作者的筆調就有多么悱惻;譚嗣同們的義舉有多么壯烈,作者的筆調就有多么決絕。從文本的清理走向歷史現(xiàn)場的打掃,再從歷史現(xiàn)場的審視回到對文本的質疑,歷史研究的這兩條路徑阡陌縱橫,貫穿了此書。依循作者的指引,我們得以看見:張佩綸與李鴻章女兒的結縭純屬政治婚姻;譚嗣同過于操切的性情是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一大要因;1900年前后的梁啟超曾經在改革與革命兩大陣營之間徘徊不定;楊度一生糾結于帝王術與憲政夢的致命沖突,其晚年入黨屬于政治投機主義;袁世凱最大的罪孽不在稱帝,而是此前對憲法的僭越;吳經熊受困于法律與信仰之爭,過早終結了法律生涯……這一幕幕歷史劇,似傳奇,似史詩,一演就是百年。再回首,只余一片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