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諸子散文、史傳散文發(fā)展到漢朝,達到了頂峰,這個頂峰的代表就是司馬遷。司馬遷不僅是偉大的歷史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散文家。屈原的辭賦、司馬遷的散文、杜甫的詩歌、曹雪芹的小說都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文學形式,對他們以前的文學作品、文化遺產作了總結。他們各自處在一個由鼎盛轉向衰敗的時代,他們作品的價值就在于反映了這一轉變時期的歷史特點,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面貌。他們總是批判那個時代舊的、腐朽的東西,探討新的、未來的東西。就司馬遷來說,他的名著《史記》總結了漢武帝以前三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我國的古代社會發(fā)展到漢武帝時代,達到了一個極其興盛的時期。盛之始,衰之漸也。隨著桑弘羊平準政策的成功,社會弊端也在滋長、叢生,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和文學家的司馬遷,他以一支飽含著感情的筆,在批判已經滋生的各種社會弊端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對歷史發(fā)展的答案。我們就是要探討司馬遷是怎樣批判當時社會的各種弊端的,他是怎樣看待歷史發(fā)展的。關于司馬遷的生年,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生在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見《太史公自序》張守節(jié)“正義”,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一《太史公行年考》),一種認為他生在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見《太史公自序》司馬貞“索隱”,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中之《司馬遷生年為建元六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