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志二種炎陵志》是由吳繩祖、李花蕾編寫。根據(jù)《湖南通志》、《永州府志》等文獻記載,從明嘉靖年間開始,到清中期的嘉慶元年,撰修或整理《九疑山志》共六次:一為明嘉靖二十年(1541),永州府同知魯承恩刊印;二為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長洲蔣鐨任寧遠知縣時修;三為明崇禎五年(1632),寧遠知縣喻向葵增修,即在蔣志基礎上增繪《形勝圖》于志首;四為康熙二年(1663),富春人詹惟圣知江華縣事攝寧遠時修;五為康熙四十八年(1709),錢塘人徐旭旦任寧遠知縣時修;六為嘉慶元年(1796),滇南人吳繩祖任寧遠知縣時修。嘉靖之志,已經難以尋覓,很可能早已失傳。萬歷蔣志保存完好,為此次整理所擇之第一種。清嘉慶吳志,吸收了前修各志的主體內容,且后面又有陸續(xù)增刻,延至清末光緒九年(1883),其時間跨度之大,實為繼往開來之述作,具有代表性??梢哉f,我們研究古代九疑山文化,此二志不可缺少。明萬歷仇疑山志》共八卷,編纂者為蔣鐨。蔣鐨,明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字明遠。少敏悟,博涉經史,成化間以《毛詩》舉于鄉(xiāng),性疏豁,有器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鐨,長洲人,萬歷中官寧遠縣知縣。九疑山在寧遠縣南四十里,相傳舜葬其地,有舜廟焉。雖輿記流傳,而舊無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