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注重如何做人的。人的一生,始終為做人忙碌。從出生開始,不斷地受著父母長輩、親朋好友、老師同學、領導同事的訓導、教導、指導。小時候被告知要誠實、正直、善良、謙遜,要有正義感,一旦走上社會,便感覺不對,不少人學會了奉承、說謊、騙人、傲慢,領會了“見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處世技巧,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經過無數次的碰壁、挫折、失敗,最終消磨掉所有的棱角,成為“適應”社會現實需要的“圓滾滾”的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修身為本”,可見做人是第一位的。會做人,享盡榮華、志得意滿;不會做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做人與做事,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會做人的人一定會做事,做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做人,成為做人的手段。會做事的人不一定會做人,并且常常因只知做事不會做人而遭殃,為主流社會所不容。要想被人重視,就不能只顧做事,必須在會做事的基礎上學會做人,而且一定要把會做事當成會做人的手段或途徑,只有這樣,一個人在社會上才會無往而不勝。所以,在如今,想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條件。如果學不會做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會無所適從,就會是一個失敗者或是一個碌碌無為者。不服,你就試試。